正文 第28章 克服人性的弱點,做一個成熟的人(4)(1 / 3)

偉大的物理學家及諾貝爾獎的得主愛德華·維克多·亞伯頓爵士即說過:“在科學研究的領域裏,我認為熱忱要比專業技術還重要。”很顯然的,亞伯頓爵士並非表示專業技術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認為:熱忱能使一個人把專業技術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在我44年的演講教育生涯中,我發現,人們在演講的時候,其效果當視演講人對其所講題目熱心的程度而定。不論此人講的是氫彈或是非洲的熱帶叢林,他對聽眾所發揮的影響力,完全與自己對題目感情的強度成正比。人的個性雖不能改變,但可以借由某些行為呈現出來。要想發覺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我們與他人不同、真正具有價值的地方——則必須先去除掉許多人性的束縛,諸如:恐懼、畏縮、自我疑慮、迷惑及僵化人性中心思想的種種積習,等等。這時,興奮便有如火把,能把捆綁住自我麵貌的層層束縛掙脫掉,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來。興奮有許多麵貌,愛便是其中之一。有部電影名叫《瑪蒂》,便是敘述兩個單調寂寞的人,如何因愛而彼此敞開心靈,邁向一個嶄新的世界。

對另一些人來說,興奮也可說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工作、活動或創作行為。耶魯大學的菲爾普教授,曾寫過一本名叫《教學的樂趣》的書,內中便詳細描述了教學生涯如何使他活得又興奮、又快樂。危險或緊要時刻也會讓人感到興奮,因為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呈現出來。有些災難像戰爭、洪水或地震等,通常會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為人在這種極具刺激或挑戰性的時刻,才會把真正的自我和潛藏能力激發出來。還有一些告老退休,與兒女同住的老年人,雖然平常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用處,但若家庭發生危機或意外打擊,他們便能發揮出無比的力量和效率,而變得有如巨塔般令人仰之彌高了。因此,這便是能使我們發現自我、發現我們與眾不同的3種方法:

1.每天安排獨處的時刻。

2.努力破除束縛自我的種種積習。

3.用熱忱及興奮去追求。

所以,如果你想克服人性的弱點,做一個成熟的人,請記住第5個方法——做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6.了解並喜歡自己

在嚐試喜歡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培養容納自己缺點的肚量。這並不意味著要降低標準,任自己變得懶惰或不肯盡力。我們都明白,沒有人能永遠達到最好。強求別人完美有失公允,苛求自己完美就是自我本位主義了。

斯曼萊·布蘭頓博士有一本書《愛,或寂滅》,它這樣寫道:“適度的自愛,是一個人健康的反映。適度的自重對工作和成就都將大有裨益。”這話說得很對。“愛自己”是健康、成熟生活的一個標誌,不能理解成是自以為是。愛自己就是接受自己,冷靜地、客觀地、懷著自尊心和人類的尊嚴感接受自己。心理學家A·H·馬斯洛在《刺激與性格》一書中也曾說到欺騙自己的感受。他說:“新近的機能心理學理論出現的一些概念是自然舒放、自我接受、衝動知覺、自滿自足。”

一個成熟的人沒有時間去想自己哪裏不如別人,他們不為自己不具備比爾·史密斯的自信或吉米·瓊斯的積極態度和進取精神而擔憂。他總是作自我批評,他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弱點,但他肯定自己具有基本的目標和動機,然後,他花精力改進而不是哀歎自己的弱點。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他都抱有同樣的寬容心,因此他自處時毫無苦惱可言。

喜歡自己跟喜歡別人是不是同等重要?心理學家會說,如果我們不能喜歡自己,那麼我們就無法喜歡別人。仇恨一切事物和一切別人的人,厭棄和虐待自己同胞的人,必然會更強烈地表現出自我厭棄。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教育學教授亞瑟·T·傑西爾博士提出應該通過教育幫助兒童乃至成人了解自己,幫助他們建立自我接受的成熟態度。在他的新書《當教師與自己麵對麵的時候》中,他認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奮鬥、欣慰、希望和苦痛,自我接受對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現在,醫院裏50%以上的病房被那些對自己感到厭惡的人占據著,而成千上萬遭遇感情和精神困擾的人還在外麵排隊等候,這些人都是無法與自己相處的人。在此,我不準備分析產生這種不幸情況的原因何在。我隻懷疑——我們生活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裏,隻強調物質上的成功和社會地位的價值,趕超別人成為所有人的目標——與現代人精神上的疾病不無關係。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W·懷特在《進步的生活:性格自然成長的研究》一書中,曾談到現在有一種觀念正普遍流行。“任何人都應該調整好自己以適應身邊的環境。”懷特博士說。“這種觀念,誤導人們相信最理想的人都善於調整自己以適應固有的生活模式、乏味的生活規則、苛刻的外界限製,或屈從於成就感的壓力,盡一切可能,努力適應。這樣的結果隻能使人迷失方向,失去成長、創造的可能性——簡單地說,就是屈服於壓力,而失去自身的創造力與發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