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克服人性的弱點,做一個成熟的人(5)(1 / 3)

我最欣賞愛默生在這方麵所堅持的立場。他一直支持反奴隸製度的許多重大的運動,隻因他認為這些工作能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這崇高的思想,激勵著他不停地為廢除奴隸製度奮鬥。他的態度源於自己的原則,他也樂於為原則失去虛名。堅持一個不被認可的目標或站在大眾的反麵都需要勇氣,一個不盲從大眾的思想、處於劣勢仍能挺身堅守信念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社交聚會。聚會中,人們的話題指向最近經常見報的一個引起爭議的問題。幾乎所有客人的看法都相同,隻有一個人很有禮貌地回避談論,直到有一個人要他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本希望你最好不問到我,”他微笑著說,“因為我持與大家截然相反的看法,而這又是社交場合。但是,既然您問到我頭上,我隻好說說我的看法。”他大概地談了他的看法,果然他遭到圍攻,但他並不退讓,即使沒有誰支持他,他也堅持己見。

雖然他沒有贏得一個人的讚同,但人們卻對他尊敬有加,因為他在完全能夠隨聲附和多數人的看法的情況下,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從前的人為了生存,完全靠自己的判斷行事。我們來看那些西部的拓荒者,他們根本無法找到專家指教或追隨潮流,如果發生危機或緊急狀況,他們就要自己解決。得病,不到醫生,他們依據常識使用自製的藥品。印第安人來偷襲,大草原上找不到警察,要靠自己的力氣和謀略。為家人蓋庇護所,那裏找不到建築承包商,他們要靠雙手與技術。食物,他們要自己去種植或尋找。生活中所有問題都需要他們自己來解決,而事實上,他們解決得非常好。

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因為有專家的存在,所以,我們已經習慣凡事聽取這些權威的意見,逐漸失去獨立發表意見或建立信念的信心。專家也習慣了這一切,這是我們拱手相讓的結果。

我們現在的教育,走的是先入為主的人格模式理念。例如“領導統率訓練”的大行其道,忽略了我們大多數人不過是追隨者而非領導者的事實。我們有必要接受領導統率訓練,但是我們更可能被領導,知道怎麼成為人,聰明、有思考力地追隨領導者,而不是成為牛群盲目地走進屠宰場。

教育家華爾特·B·巴伯曾說過,我們的後代正接受訓練,發展他們的外在的人格特性,以接近國家理想中的完美人格——群居性強、受歡迎、善於適應群體等。巴伯先生指出,畏縮的孩子無處容身。畏縮是因為感情上不適應,孩子們都應該參與遊戲而且想當頭領,每個孩子都應該給論題一個明確的意見,每個孩子都應該爭取讓別的孩子喜歡。

他強調說:“在我們的教育製度下,如果企圖教導出最快樂、最有潛質的公民,就必須讓那些不盲從一般思想、對閱讀的興趣超過打棒球、對音樂的興趣超過足球的孩子有一個容身之處,必須鼓勵這類孩子與眾不同,而不被訓練成適應不良習性的孩子。”

把孩子送進公立學校去受教育,這需要孩子的父母付出很大的勇氣。有人會建議他們讓教育專家去處理這些事情。但是,這時有一個年輕人挺身而出,對他兒子接受教育的方式提出異議。他的做法就是不盲從於一般思想的做法,他對自己的信念充滿信心。他把他的疑問和盤托出,一年之後,他成為社區的一名教育委員。現在,有包括他自己的子女在內的數百個孩子從他在那天晚上的集會中爭取到的教育改革中獲得益處。

兒科醫生教我們怎樣喂養、照顧孩子;兒童心理學家教我們怎樣幫孩子養成適當的行為模式;商業顧問教我們如何經營事業;參與政治時,我們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以某個政黨的一員的身份投票;甚至我們的愛情生活也已經有專家介入,它被研究後被繪成圖表,然後詳細向大眾分析,大眾也認可那些結果,並把它應用於自己的愛情生活。

人們敢於承認自己就是世界上最權威的專家——無論對自己、家人還是事業——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我讚歎有人能追隨“專家”的指引去趕潮流,這就像一場鼓舞人心的演說,但我不敢苟同。艾德格·莫瑞曾通過他的書對我們所處的“獸群國家”提出忠告——不要否定個人的至高無上的價值。他在《周六文學評論》上的文章中寫道:“這種否定就像納粹主義的專製,如果美國人的個性可以因威脅恐嚇或賄賂收買而放棄,那麼他們的以無名大眾為基礎的政府的敬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莫瑞先生的結論這樣說道:“即使你做不成天使,也不能做螞蟻。”

如今看來,“成為你自己”已經成為我們最難實現的一個目標,在這個以生產過剩、科技發達和教育一體化為基礎的社會中,要了解我們自己已經很難,而要想“成為我們自己”則更是難上加難了。我們習慣將人按類劃分:“他是工會的人”、“她是公司職員的妻子”、“他是自由派人士”或“一個持不同政見者”。我們為自己貼標簽,也為別人貼標簽,就像小孩子玩的“警察捉小偷”的遊戲。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哈羅德·W·杜斯非常擔心不順從會屈服於順從,所以他在1955年6月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的訓詞中選擇以《作為個人存在的重要性》為題目。他告誡畢業生們:“無論迫使你順從他人行事的壓力有多大,如果你能夠真正成為你自己,你就會體會到,無論你給屈服一個怎樣合理的解釋,都不會成功,除非你舍棄你最後的資本——自尊。”杜斯校長給出的論點也發人深省:“人類隻能在自己的內心找出他為什麼來到這世界,在世界上應該做什麼,以及他將去往何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