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克服人性的弱點,做一個成熟的人(7)(1 / 3)

我最尊敬、最欽佩的人物,就是美國人最喜歡的新聞評論播報員洛威爾·托馬斯博士。托馬斯博士是一位有著高深文化修養的紳士,他睿智、喜歡鑽研。諾門·文森·皮爾博士談到托馬斯博士晚年去拜訪他的事。那時他的身體雖已衰老,但心靈還是像年輕時一樣敏銳。見麵後,經過一番寒暄,托馬斯博士問皮爾博士:“諾門,我想聽聽你對亨利八世有什麼看法?”

皮爾博士稍感驚訝後承認:“我對亨利八世缺少研究。”托馬斯博士說他那一段時期一直在對這位君王進行研究,他認為,曆史學家的評價有欠公允,然後他說出他自己對亨利八世的看法。可見,雖然托馬斯博士身在病房,但心靈仍在隨處遊弋,而且穿越了好幾個世紀。

心靈是我們的機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器官,如果我們勤於滋養並善加運用,它會自然成長;相反,如果對它滋養得不夠又缺乏運用,它就會因發育不良而導致萎縮。

隻對心靈施以教育的影響是不夠的,必須善加應用,讓它對這些影響產生反應。我們加入讀書俱樂部,去聽課、聽劇、聽演講,這些隻能為聚會時增加一些談資,此外沒有更深遠的目的或成果,每個人都可以借此獲取一件薄薄的文化外衣,一件如同休息日的衣服可以隨意穿脫。在這件薄薄的文化外衣裏麵,心靈仍然難以成熟、發展。

知識的存在隻能有一個具體的理由——促進心靈的成長。而心靈如要成長,應該像身體一樣,是善加運用的結果。

路易斯·曼福德曾經就我們的教育,提出我們應該努力達到的一些目標。他寫道:“所有實際活動的目的最終是文化,成熟的心靈,完善的人格,逐步獲得的通達和成就感,個人的社會人格的所有較高的能力相組合,獲取廣泛的知識的興趣和感情上的愉悅……這就是自我改善的各個階段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

一天,有位女士找到我希望獲得幫助。她沮喪得像剛剛挨過揍的狗,因為她逐漸失去了她丈夫對她的愛。她丈夫為人興趣廣泛、文化品位高,是成功的經理,她知道自己越來越配不上他了。她哀歎自己沒上過大學。孩子生了一個又一個,她根本沒有時間欣賞音樂,獲取藝術和文學方麵的知識——而這些又正是她丈夫最為癡迷的。她問道:“他厭倦我,這公平嗎?就因為與他和他那些知識分子朋友沒有共同語言?”我問她,現在她的孩子都結婚了,她是怎麼安排自己的空閑時間的。她說她除了打橋牌之外,每周還去看兩場電影,偶爾讀一些書,以言情小說為主。顯然,這個女人並沒有真正努力改善自己的處境。她並不是沒有機會,她是缺乏一種精神和動力。她寧可把時間花在橋牌和電影上,也不去擴展她的興趣,難怪她跟不上她的丈夫。

不設法發展自己的人,會被世界遺忘。他們隻會抱怨太遲,太“老”。他們將老年當做生命的終點來接受,卻不明白,對於一個渴望獲取知識的人,生命是一次沒有終點的精神的旅程。

從前的大學數量少,距離遠,學費又昂貴,是專為少數人開設的,有的大學甚至連書籍也不易買到,夜校這個詞是從前的人想破腦袋也想不到的概念。而現在,誰想受教育都能如願以償,做祖母的拿到大學學位的事也不再稀奇。

得克薩斯州一位律師的妻子,同時也是5個兒子的母親,在兒子們受過大學教育和技術培訓、成為專業和生意上的負責人之後,這個50多歲、做了祖母的女士人讀得州大學,並在4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現在,她70多歲,已成為寡婦,但可別把你的同情心濫用在她身上!她機敏、可愛,整日為社區工作忙個不停,她多的是朋友和仰慕者,每一個與她接觸過的人都說她會對人產生激勵和啟發。她的兒孫們都非常敬愛她,都很珍惜她與他們在一起的每一次機會,雖然這種機會少之又少。她為自己培養出成熟的心靈,如今她享受的是豐碩的成果。

喬治·蓋洛普是美國輿論調查機構的創始人和羅德獎金新澤西委員會的主席。他曾說過:“有很多人取得文憑以後就不再學習了。其實學習應該是個從生到死一直不能停頓的過程。”大學隻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研究的時間和場所,還有許多有待我們自己解決的問題。所以,不管學校教育有多完善,要想豐富心靈以防止晚年孤寂無聊,就要首先了解“活到老,學到老”的意義。還有呢?那些沒上過大學或夜校卻渴望完善自我的人又該怎麼辦呢?沒錯——他們可以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