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克服人性的弱點,掌握演講的技巧(3)(2 / 3)

紐約一位演講家,以句子結構嚴密、文辭簡潔優美得到很高的評價。他最近的一次談話,透露了他準確、有力地使用文字的秘訣。每當他在談話或閱讀時發現不熟悉的詞,就立刻把它抄在備忘錄上。然後在晚上就寢之前先翻翻辭典,徹底弄清楚那個生詞的意思。如果白天沒有碰到任何生詞,就閱讀——兩頁費納德的《同義詞、反義詞和介詞》,研究每一個詞的準確意義,日後當作最好的同義詞使用。一天一個新詞,這就是他的座右銘。這也表示,一年他至少增加365個額外的表達工具。這些新詞全記在一個小筆記本上,有空閑的時候就取出來複習。他發現一個新詞使用3次後,就會成為他的詞彙裏永恒的一個部分。

使用辭典不僅是為了了解某個詞的準確含義,也是為了知道它的來源。在英文辭典裏,每個單詞的曆史來源,一般都列在定義後麵的括號內。千萬不要認為這些你每天都在說的單詞隻是一些枯燥、冷漠的聲音,其實它們都充滿了感情色彩,有著浪漫的生命。

隻要稍加注意,你將發現,每個單詞都有著一段迷人的曆史。如果你有時間,試著從大詞典裏尋找這些單詞的來源,找出它們背後的故事,你將發現它們更加多姿多彩,也更加有趣,你也會更有滋味和興趣地使用它們。

3.試著刪除其他的細節,不斷完善你的演講詞

試著準確表達你的意思,表達你思想裏最微妙的東西。這不太容易辦到——即使是有經驗的作家也不一定辦得到。美國著名的女作家芳妮·赫斯特曾經對我說,她有時候把寫好的句子一改再改,通常要改寫50次~100次。有一次,她特意計算了一下,發現竟然把一個句子改寫了104次。另一位女作家烏勒介紹說,她有時會花一個下午的時間,隻為從一篇即將在報紙上刊登的短篇小說中刪去一兩個句子。

美國政治家莫裏斯描述過美國著名作家大衛是怎樣辛勤地尋找一個準確的詞,他說:“大衛的小說裏的每一個詞,都是從能想到的無數的詞中挑選出來的。能夠確定要使用的詞,經過他一絲不苟的判斷,必須能經得起考驗。每個詞,每個句子,每個段落,每一頁,甚至整篇小說,都這樣寫了一遍又一遍。他采用‘淘汰’的原則,如果他希望描述一輛汽車轉彎駛進大門,首先進行煩瑣的敘述,任何細節都不放過,然後再一一刪除辛苦思索出來的這些細節。每刪除一次,他就問自己:‘我要描述的情景是不是仍然存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就把剛剛刪除的細節又放回原處,試著刪除其他的細節。如此一遍一遍地刪減,在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後呈現在讀者麵前的,就是簡潔而清楚的情景。正因為這樣,他的小說和愛情故事才一直受讀者的喜愛。”我們多數人都沒有時間和能力去如此辛勤地尋找適當的詞句,我之所以舉出這樣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就是成功的作家,都十分重視準確使用語言和準確表達的重要性。我同時希望,能夠鼓勵學習演講的人們對語言和文字的運用更有興趣。當然,一個演講者不應該在演講中停下來,去找他希望表達的意義的準確語言,不過,也應該每天練習用語言準確地表達,直到這些語言能夠自然地出現。

4.盡量有新鮮感和創意,不要使用老掉牙的表達方式

你不僅要努力準確表達,也要盡量有新鮮感和創意。要有勇氣把你對事情的看法說出來,因為“事情本身就是上帝”。在《聖經》記載的諾亞大洪水之後不久,一些最富創意的人首先使用了這個比喻,“冷得像條胡瓜”。這個比喻非常好,它極具新鮮感,即使後來在貝爾幫加的著名盛宴中,這個比喻仍具有它原始的新鮮感,從而值得在這宴會後的演講中使用。但如果今天,以擁有創造力而自負的人,再重複這個比喻,難道不會感到羞愧嗎?

下麵是12句表示寒冷的比喻。它們不也一樣跟那個陳腐的“胡瓜”比喻具有同樣的效果,並且更新鮮,更能讓人接受嗎?

——冷得像青蛙。

——冷得像清晨的熱水袋。

——冷得像步槍的通條。

——冷得像墳墓。

——冷得像格陵蘭的冰山。

——冷得像泥土。

——冷得像烏龜。

——冷得像飄雪。

——冷得像鹽。

——冷得像蚯蚓。

——冷得像黎明。

——冷得像秋雨。

趁你還有這興致,你可以想想你自己的比喻,來表達寒冷的感覺。要有與眾不同的勇氣,把它們寫在另一麵。

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演講獲得成功,那麼請你注重成功演講的第四個細節——讓自己的頭腦接受文學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