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雲靈生子,聶芸芸出嫁,似乎隻是眨下眼的時間,暉哥兒和然哥兒(小兒子)己經到了要讀私塾的年齡。若是隻有聶芸芸一個人,她肯定憂心兩個兒子的教育,幸好還有聶大太太。
聶大太太原本身體不好是憂思過度,總想著就剩下自己一個老太婆,活著還有什麼勁。現在兒子雖然不在,但媳婦,孫子在眼前,尤其是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教養孫子,幹勁全部提起來了,做為市井間長大,並且能輔助丈夫打天下的婦人,她自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
“簫大人為了出力征戰沙場,實在是難得的熱血兒郎。王妃人在京城,曉得簫家兩位少爺也到讀書的年齡,想請兩位小爺入私孰念書。”王府管事恭敬的說著,海戰是鄭王府挑頭,但想打贏就必須要將士們齊心,前線的事鄭王妃幫不上忙,卻也沒閑著。
王府的地方如此大,更是不差錢,京城的上戰場的武官家屬也不少,大珠的武官薪俸就是個杯具,各種苦逼的不行。就是有戰事補貼,武官的地位一直很低下,而且上戰場的武官基本上沒啥家世可言,男人不在,家裏可能就剩下婦孺。
戰爭還不知道要多久,鄭王妃早就開始各種關切活動,缺錢給錢,家裏有事就幫忙。有孩子要入學的,就幹脆辦了全免費的私孰。管吃管住管穿,所有費用全部有鄭王府提供。
聶蓉蓉早曉得鄭王府的做法,雖然簫家不用鄭王府幫助,但這幾年逢年過節的,鄭王府都會派人來問侯,各種禮也沒斷過。就是曉得鄭王妃是為了前線戰士的心,但這種做法並不討厭,簫家是不差事,差錢的人家卻不少。
“勞王妃掛心了,我正為暉哥兒與然哥兒上學之事操心,王妃美意正好解了我眼前之困。”取蓉蓉笑著說,京城是擁有全國最好的資源,但使用好資源除了有錢還是不夠的。簫殤己經是正五品,連帶著她和聶大太太也擁有了五品誥命,放到小地方很夠看,放在京城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管事聽得也欣喜,把準備好的兩份文房四寶之類全部拿上來,說這是鄭王妃的小心意,知道簫家不差錢,這些東西隻是表示一下心意。說定正式上學的日期,管事的走了。
“去那裏念書也好,鄭王府倒是很厚道,請的老現都是舉人,管的也嚴。”聶大太太說著,把兩個孩子送到那裏念書倒是很好,入讀的孩子家境都差不多,老師也能下狠心管教。更重要的是鄭王妃十分上心,這幾年收了不少學生,在京城的風評也不錯。
聶蓉蓉笑著道:“兩個哥兒有好地方讀書,我也放心了。”不然隻憑她們想給兒子尋個讀書的地方還真不容易。
秋高氣爽,學生入學之時,暉哥兒和然哥兒的衣服東西全部打點妥當,兄弟倆一輛馬車,兩個車齡大的跟車,每人一個貼身使喚的小廝。衣服,讀書用的東西全部由聶蓉蓉打包收拾好給小廝們帶好,又千萬叮囑要好好念書,不可淘氣。
把兩個孩子打發走,聶大太太和聶蓉蓉是徹底清閑了,鬆口氣之餘卻又覺有點空。聶大太太還好,畢竟年齡在這裏擺著,聶蓉蓉就真的有點無所事從了。
“閑了你也常出門去逛逛,年紀輕輕的就這樣悶在家裏。”聶大太太有幾分心疼的說著,簫殤一走就是幾年,書信回來的都少,目前來說沒有回歸的跡象。聶蓉蓉現在的年齡還不算大,但再這樣等下去的,女人最美好的青春也就要沒有了。
聶蓉蓉笑著道:“家裏也挺好,陪著母親說說話。”
聶大太太看看聶蓉蓉,好一會才問:“老大上封是什麼時候?”
“三個月前了,一次大勝戰之後寫的。”聶蓉蓉說著,簫殤在最前線,以他的官職捎封家書肯定沒問題。但打的如火如荼時,如何能記的起來寫信。也是沒啥可寫的,戰爭這種事情,她和聶大太太都不懂,除了讓她們白白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