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走出道德盆地——成功人生因道德而精彩(3)(2 / 2)

占領道德高地,方能修煉高尚人格

不注重人格的培養和修煉,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自己人生的定向,就有可能終生陷於低俗甚至卑劣的道德窪地而不可自拔。

孟子認為,真正偉大的人格應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在富貴、貧賤、威脅三種不同的境界下能做到不淫、不移,不屈,顯然具有一種高尚的人格,因為它去除了一切怯懦和軟弱,也去除了一切非理性的衝動,顯示了人的理性偉大,人的價值的尊嚴和崇高。具有這種人格的人,“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人”,堂堂正正,浩然巍峨,這就是魯迅所稱讚的“中國的脊梁”。當然,魯迅所說是就中國而言,其實完全可以套用到任何一個民族,即民族的脊梁。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有許許多多的人不注重人格的培養和修煉,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自己人生的定向,終生陷於低俗甚至卑劣的道德窪地而不可自拔,即便死後,人們並不會輕意放過他們,一有機會,就會舊事重提,將他們作為反麵教材中的案例。

俄國大作家安東·契河夫和他兩位哥哥都從事藝術創作。同他的兩位哥哥不同,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對社會和事業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對朋友、對家庭成員有著強烈的愛。他善良、謙遜、誠實、質樸。正因為契河夫具有高尚的道德,他才能分清善惡、美醜、正義與邪惡,並滿懷激情地去表現美和揭露醜,從而創作出那麼多的藝術珍品。他的兩位哥哥也有很好的文化素質,亞曆山大是一個頗有才華的作家,尼古拉是一個畫家。然而兩個哥哥的道德修養卻比他們的弟弟相差很多,亞曆山大對待妻子、孩子、女傭粗暴專橫,不講禮貌,任性胡鬧。契河夫批評大哥“就算和生活的散文絕交了,對生活的詩意還總得愛惜吧!二哥尼古拉工作懶散,生活放蕩不羈,成天酗酒。契河夫提醒尼古拉,要“培養自己的審美感”,養成那種“高尚”、“文雅”、“通人性”的“品性”。

由於兩位哥哥道德修養差,沒有崇高的理想、明確的生活目的,道德觀念薄弱,思想空虛,沒有完整的人格,結果亞曆山大後來越來越墮落,最後輕飄飄地虛度了自己一生,默默無聞地死去,沒有留下一篇有價值的作品。尼古拉的結局比亞曆山大更令人痛心,他盡畫些庸俗的、一文不值的東西,把才能湮沒在酒罐裏,31歲便死去了。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舉出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山東沂蒙山地區有一種矽藻土的岩層,每一片岩石裏包藏著上千個新生代時期的化石標本。一位化工工程師卻把它當作最理想的煉油催化劑原料進行開采。等到被發現時,已損失了三分之一。這種煉油催化劑原料若從國外進口,僅80美元一噸,而外國考古學家卻願出40萬馬克買這樣的一片岩石,可見價值之大。第二個例子,有一年,洛陽一位建築工程師在施工中遇上了古墓,為了節省工時,他未等文物部門做完清理工作便強行引爆。隻聽“轟隆”一聲巨響,炸穿了三層古墓,其損失較之所節省的工程開支,不知要大多少倍。

前一個例子,從表麵上看,僅止於無知,不該從道德的角度去譴責,至於其背後是不是潛藏著道德因素還不能輕下斷言,也許隻顧自家那一點利益,不去從更高層次上思考問題的做法,至少不能說是道德的,何況凡是文物,隻要是來自於地下,都歸國家所有,這一點已經成為了常識。那麼自己所采價值再低,也屬於自己,成為化石標本,價值再高則歸了國家。也許他並沒有形成清醒的意識,但不排除潛意識裏不很自覺的利害衡量。至於後一個例子則毫無疑問屬於道德問題,隻是為了趕工時,其背後的思想無疑是利益驅動。這讓我們看到,他們的價值觀存在很大的問題。人生在世,無論做任何事,都應當站得高些,多從國家、集體和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以提升自己的格局總還是應該的。否則,涉及利害得失,難免站位不高,視野狹隘,做出有損於道德的事來。

從契克夫的兩位哥哥,到給國家利益造成損失的兩位工程師,他們的所為,距離孟子所談到的高尚人格,無疑相差甚遠。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為自己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作為自己行為的內趨力,故此不是庸俗一生,潦倒一生,就是做出有損於國家、集體或他人的事情來。從他們的教訓中,我們應該領悟到這樣一個道理:必須及早從道德的窪地中走出,站到道德情操的高境界,高層次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一條光明的人生道路才會鋪展在你麵前,一種高尚的人格才會修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