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秦大人他錯了,皇帝是很寵愛著他,皇帝很需要他的才幹,他的智慧,可是,皇帝除了需要他,也需要其他人的,需要其他那些阿諛奉承、饞功獻媚的人,一個朝代,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忠臣自然會有奸臣,要不然怎能體現那忠臣的忠字啊,沒了對比,就沒有了意思。

在秦大人的奏折還沒有傳到皇帝的手裏的時候,參合他的本子卻擺在了皇帝的麵前,說他治理不力,致使西江省連年災荒,說他是為了領著那些西江省的百姓造反,說他要自立為王了,等等等等,不著邊際的謠言一句句的往皇帝耳朵裏傳,一本本的參合他的奏折越聚越多,皇帝不是個昏君,他不是不知道秦大人的正直,他也不是不知道秦大人的功勞,皇帝更知道朝廷裏有一股勢力,正在想著法子要滅了秦仁美,他是一個心兒很細的眼睛很明亮的皇帝,然而,他卻不敢去觸動那一根鏈條,那一根在暗中已經連成一氣的鏈條,於是,痛定思痛,他唯有犧牲一員愛臣來換取朝廷的安寧,來換取朝堂之上那些人的心安。

於是,皇帝在思索了幾個時日之後,一道聖旨,秦仁美秦大人遭了牢獄之災。皇帝下令刑部徹查秦仁美的治省不力和聚匪起亂的事情。

自然,去查的人在後來的奏折中,不但沒有把秦仁美秦大人從牢中給釋放出來還他一個公道,反而又給他多增添了幾項莫須有的罪名,這可是明擺著要置他於死地呀,牢裏被折磨的已經奄奄一息,牢外又在不停的給他添加新的罪名,甚至,秦仁美秦大人都知道,自己錯了,確實錯了,他不該如此莽撞的就去做那些對自己如此不利的事情,他至少要有足夠的證據,他甚至開始恨起皇帝來了,皇帝如此懦弱,如此的聽信讒言,他恨啊,恨的咬牙切齒,卻又悲歎自己如此英年竟然就要殞命在這又髒又臭的牢房之中,他還沒有來得及好好的一展自己的抱負呢。

事情正在朝著秦仁美秦大人非死不可的方向發展,所有的人都認為秦大人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大家都在屏住呼吸,看著事情的一步步的發展。卻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轉機,那位秦大人的故交拿出了秦大人簽過字的公文表示,秦大人當時並未親自在公文上簽字,而是秦大人府中的管家替他簽下的字,所以,連名字都寫錯了,一切的一切都是管家在操縱著,他秦大人隻是一個糊塗官,頂多就是一個管教不力,而那管家自知事情敗露,已經服毒自盡了,那位大人還交上了管家的首級。

雖然這個故事編的漏洞百出,但是皇帝卻像看到了救星一般,不等眾人發出質疑之聲,就做出了決定:免去秦仁美所有官職,貶為庶民,因他管教不力,重責五十大板,逐出京城,不許再踏進京城半步。

傷痕累累,奄奄一息的秦大人被放出後,在那救他的大人家中住下,等傷養的差不多的時候,那大人給了他幾十兩銀子,他怎麼推辭,人家就是執意要給,他也就收下了,那位大人把他和他的家眷一起送到了這個偏僻的梅溪村。

可以說,正是那位大人的正義感言,他才幸免於難的,原來那位大人早就看到了那公文上的簽字,而沒有做聲。而且,在秦大人入獄後多方走動,想盡辦法,最後因了秦府管家的一片忠心,甘願用自己的一顆頭顱換回老爺的一條命,他趕緊馬不停蹄的日夜兼程回到京城,救出了秦仁美。就為這個救命之恩,他秦仁美還從來沒有機會謝過那為故交,這回,定是又出了什麼大亂子,才讓那恩人星夜送來這兩個孩子,並且一再囑托一定要好生看養。不管怎麼說,孩子既然是恩人送來的,他秦仁美一定要好好的醫治好這兩個孩子,並且養大這倆個孩子,其他的就沒有什麼是重要的了。

於是,自從倆個孩子被送來之後,那裏正大人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細心照料著倆個孩子,端茶喂水,給那小的女孩兒用竹管往嘴巴裏喂藥,照顧的比自己的親生孩子還要仔細周到。這些都讓家裏的裏正夫人秦氏看了也感歎,自己的孩子也沒見過有哪天他如此善待啊,這倆什麼人家的孩子,給照顧的如此細致。裏正夫人也是一個慈善之人,她想既然老爺那麼用心的來照顧孩子,定然這兩個孩子是非常重要的,那麼自己也該好好的照顧這兩個孩子,於是,夫人便同老爺一起細心的照顧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