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①,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②,
以其無以易之③。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④。
是以聖人雲:
“受國之垢⑤,是謂社稷主⑥;
受國不祥⑦,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⑧。
注釋
①天下莫柔弱於水:天下,指天下的事物。莫柔弱於水,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
②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攻,攻擊,進攻;莫之能勝,沒有能夠超過它(水)的。這句的意思是說,水的性情雖然是天下最柔弱的,但攻擊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麼能比得過水。柔能勝剛,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麵。老子在觀察事物、闡明道理時所引用的例子,最典型的莫過於水。老子曾經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民間諺語有“水滴石穿”,也精妙地概括了自然界這一神奇的現象。洪水泛濫時那淹沒田舍、衝毀堤梁的勢頭,更是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難以阻攔的。柔能克剛,可以說是自然界的一條法理。
③無以易之:以,用;易,交換、代替。沒有可以用來代替它(指水)的。
④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指天下的人。莫不知,(天下的人)沒有不了解(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這個道理的。莫能行,沒有能夠去實踐(這個法則)的。
⑤受國之垢:受,承受,承擔;垢,屈辱。國,帛書本作“邦”。受國之垢,承擔國家的屈辱。一說垢作“責怨”講,受國之詣,即承受國人的責怨。
⑥是謂社稷主:社稷,指國家。社本指土地神,稷是穀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故社稷後來便成為國家的代稱。是謂社稷主,這才叫做國家的君主。
⑦受國不祥:不祥,指災難,承擔國家的災難。老子由水的現象推而廣之,認為柔弱、謙下這類品質,表麵看好像處於被動和劣勢,實際上卻占主動、處於優勢。因此做國君的也應當像水這樣,保持謙下、柔弱,承擔一切屈辱和災難,好像地位最低下,實際上卻可以牢固地保持統治地位。
⑧正言若反:正麵的話(聽起來)卻像反麵的話一樣。這是老子從現象世界所存在的大量矛盾統一的事物中總結出的一個普遍原則。“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大白若辱”、“上德若穀”、“大方無隅”、“大象無形”等話語,都是對這一原則的具體聞釋,而這類語句,在《老子》一書中,可謂隨處可見、俯拾皆是,充分體現了老子思想的辯證法與深刻性。
意譯
世界上的事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擊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勝過水的,這是因為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代替水。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的人沒有不懂這個道理的,但是沒有人能夠遵循它。因此有“道”的聖人說:“承當國家的屈辱,這才能叫做國家的君主;承擔國家的災難,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這些)正麵的話聽起來卻像是反麵的話一樣。
智慧解析
老子在前麵的好幾章中都提到了水的柔軟,這裏又再一次強調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和它比較哪個更柔軟。但是水的攻擊力卻是最強的,亦是天下任何東西無法與之抗衡的。再堅硬的石頭,滴水也可以穿透,再堅固的大壩,水也可以將它衝毀。
這樣說吧,都知道水火無情,水和火在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過無窮的災難,這兩者被人們視為不可抗拒的災難。但是再大的火也會被水擊敗,就算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滅火的基本東西還是水,所以在五行中有水克火一說。可見水的攻擊力是無窮的,是無可匹敵的。
柔弱能夠戰勝剛強,如水擊石,如齒亡舌存,都表明柔弱處上,而剛強處下。這個道理我們大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夠以此為準則,去把控自己的性格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