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之道①,其猶張弓與?②
高者抑之③,下④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⑤不足⑥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⑦;
人之道則不然⑧,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⑨,
其不欲見⑩賢。
注釋
①天之道:天指自然。道,指規則、規律。
②其猶張弓與:其,句中語氣詞,表示反問。
③高者抑之:高,指弦位高。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
④下:弦位低了。
⑤有餘者損之:有餘,指弦的長度有餘。損,減少。
⑥不足:指弦的長度短了。
⑦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自然的法則,是減少多餘的,用來補給不足的。老子以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總結出自然界的這一規律。自然界的一切現象,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晝夜的交替、四季的變化,它們都是均衡統一的;而這種均衡統一,既不是外力作用的,也不是人為造成的,而是自然而然,由自身運動表現出的一種互補、和諧、均衡。
⑧人之道則不然:人之道,指人類社會的現實規則。則不然,卻不像這樣。老子認為,自然法則體現出一種均衡、合理,而人類社會則恰恰相反,是減少不足的來補充有餘的,是極不公平、極不合理的。人世間到處可見這種“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情形,老子對此深惡痛絕;而他回歸自然的理想,卻始終不能在現實中實行。“人之道”與“天之道”始終背道而馳。
⑨處:占有,享有。
⑩見:同現,表現。
意譯
自然的法則,豈不像弓拉開了弦一樣嗎?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把它抬起來一點;弦長有多餘的,就加以減少,不足的則加以補充。自然的規則,是減少有餘的,用來補充不足的。人類社會的現實法則,就不是這樣了,它是剝奪不足的,用來供奉有餘的。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供給天下(不足的)?隻有有“道”的人(才能如此)。因此有“道”的聖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願意表現自己的聰明才幹。
智慧解析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整體,每個事物既是邊緣又是中心,都能夠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從自然的角度來說,它本身永遠是平衡的,永遠都是公正的,不管是對待山川大河,還是對待花草螻蟻,都會給予相同的待遇。它又像一條巨大的溪流,總是從高流向低,從滿流到虧,始終保持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