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為而不爭(1 / 2)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①。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③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④,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⑤

注釋

①信:是憑據、根據的意思。信言:誠實的話。美:華麗、漂亮,粉飾、美化。

②善:善良。辯:辯說、巧說、巧辯、詭辯。

③知者:真正知“道”者。博:博雜。善有元,事有會,天下途殊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知其元而眾善舉矣。故不待多學而知之。《黃帝內經》雲:“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易·係辭》雲:“天下何思何慮?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韓康伯說:“少則多,多則惑,途雖殊,其歸則同,慮雖百,其致不二。苟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

④積:積藏,此指私留。有:富有。

⑤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人道之當然而不可違者,古人所謂義;天道之本然而不可爭者,古人所謂命。《呂氏春秋·恃君覽》說:“命也者,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舉錯者,不得與焉。”天地雖大,其化均;萬物雖多,其治一。聖人法天而行,無為為之,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萬物生發而不加傷害;聖人的行為準則,是順應客觀規律而不與之競爭。

意譯

信實之言不苛意追求辭藻華美,苛意追求辭藻華美之言不信實。善良之人不文過飾非無理狡辯,文過飾非無理狡辯之人不善良。知“道”者,能秉要執本以一持萬,不會駁雜不純;駁雜不純者,可謂不知“道”。聖人不積留主觀成見,而唯“道”是從。將自己掌握的“道”之德,在實行“道治”中,恩惠與人民,自己的德就會愈加富有;將自己理解的“道”理,讓更多的人得到理解,自己的理解便會愈加充實。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萬物生發而不加傷害;聖人的行為準則,是順應客觀自然而不與之競爭。

智慧解析

這是老子《道德經》最後一章,老子在前麵的八十個章節中反複講解了有道德的人的處世方法和行為準則。但是老子還是怕天下人有所不明,因此在最後一章又一次強調了順道者應具備的思想品德和應遵循的行為標準,並真誠地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以此為座右銘,獲得快樂和幸福,自由自在地生活!

順道之人應是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是有誠信度的人,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應代表著自己的真誠。而真誠的語言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沒有華麗的言辭來修飾,隻有樸素的言語來表露內心的真實感受;而不真誠的語言正好相反,會用太多的華美詞彙來掩蓋內心的不真實。這也正是古人所說的:忠言逆耳!而那些不真誠的人多半不會有善良的本性,多是一些巧言令色之徒,多會無理狡三分、有理不饒人。而順道之人因為真誠待人,所以也就以善良為本,也就不會有太多的狡辯之詞,更不會得理不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