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小國寡民(1 / 2)

原文

小國寡民①,使有②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遠徒⑤。雖有舟輿⑥,無所乘之⑦;雖有甲兵⑧,無所陳之⑨。使民複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者死,不相往來。

注釋

①小國寡民:帛書甲本“國”作“邦”。小,寡,都是動詞,使……小、使……少的意思。小國寡民,即國家要小小的,人口要少少的。小國寡民是老子理想的“國家”模式,是對當時廣土眾民政策的不滿,對原始農村寧靜自然生活的向往所激發而生產的一幅烏托邦式藍圖。在這樣一種理想社會裏,社會秩序、人倫關係、道德風尚等,都無需依靠政治或法律的形式來維持,隻靠人們自然淳樸的本性就可相安無事,在這個社會裏,現實中的一切紛擾、焦慮、痛苦、不安都被一種恬靜、淡泊、安詳、自然所取代。

②使有:傅奕本作“使民有”。

③什伯之器:帛書甲本作“十百人器”,乙本作“十百人之器”,河上公本作“什佰人之器”,對此解釋有幾種:一說什即什物,什伯之器就是眾多的、各式各樣的器具;一說什伯之器即十百人之器,指一人用的等於十人百人用的器械,亦即功效很大的器械;一說什伯之器指的是兵器,因什、伯都是代表軍隊人數的數字。今從第一解。

④重死:重(zhònɡ),看重、重視。重死,即怕死、看重生命,不輕易冒生命的危險。

⑤不遠徙:徙(xī),遷移、搬家。不遠徙,不朝遠處遷移。

⑥舟輿:舟,船,輿,庫。

⑦無所乘之:沒有用車船的必要。小國寡民狀態使人們無所向往,所以不用車船。

⑧甲兵:甲,鎧甲;兵,兵器。甲兵,指武器裝備。

⑨無所陳之:陳,陳列,一說同陣,作動詞用,意思是擺列陣勢。無所陳之,沒有用得著陳列武器裝備的地方。小國寡民的狀態,使人們與外人無爭,所以武器軍隊在這裏沒有用處。

⑩複:再。

結繩而用之:用結繩的辦法來記事。古時文字發明以前,人們記事的方法是在繩子上打結,相當於今天的備忘錄、記事簿等。後來繩子的結有不同打法,本部落的人一看繩子的形狀便知道是什麼事情。有時還用繩結傳遞重要的通知,相當於今天的文告。

意譯

國家要小小的,人民要少少的。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珍惜生命、看重死亡,不朝遠處遷移。雖然有船隻車輛,也沒有使用的必要;雖然有武器裝備,也沒有必要去拿出來備用。使人民再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人民)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適,自我滿足於樸素寧靜的生活和習俗。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得見,雞鳴狗叫的聲音彼此都聽得清楚,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來。

智慧解析

我們看到老子的“小國寡民”的言論,會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反文明的思想言論,應該給予批判。

因為他主張要人們回到遠古時代去,要人們絕賢去智,要人們放棄科學技術的發展,不讓人們有知識有文化,明目張膽地提倡讓人們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閉關鎖國,這不是讓人們退步而不思進取嗎?

誠然,老子的這種言論是有他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如果從有利的一麵去理解,就會發現這種思想所體現的生活方式,正是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的。

他所衍生的社會狀態與我們所向往的和平安寧的境界有什麼不同嗎?可以說,他是一種伊甸園、桃花源式的理想境界。

我們先不去探討老子的觀點是否正確,是否可行,單從治國立身的角度去看,就能夠明白老子的真意不是讓我們倒退,而是希望我們能夠排除奢侈心,懷著感激的心情來享受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