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常與善人(1 / 2)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①

安可以為善?②

是以聖人執左契③,而不責④於人。

有德司契⑤,無德司徹⑥。

天道無親⑦,常與⑧善人。

注釋

①和大怨,必有餘怨:和,調和,調解。調解深重的仇怨,必然會有餘留的怨恨。這句的意思是說,深重的怨恨是難以徹底和解的。老子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怨恨的問題,就是不結任何仇怨。

②安可以為善:安,疑問代詞,哪裏。這(指調和大怨而有餘怨)哪裏能夠算好呢?

③執左契:執,持有,拿著,掌握。契,即契券,古代借貸金錢、糧米等財物都用契券。它是用竹木製成的,中間刻橫畫,兩邊刻相同的文字,記財物的名稱、數量等,劈為兩片;左片就是左契,刻著負債人姓名,由債權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著債權人的姓名,由負債人保存。索物還物時,以兩契相合為憑據。

④責:索取償還,即債權人以自己持有的左契向負債人索取所欠的財物。

⑤有德司契:有德,指有“德”的人;司,掌管、主管;司契,指掌管契據的人。有德司契,即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從容大度)。

⑥無德司徹:徹,周代規定農民接收成交租的稅收製度;司徹,指管租稅的人。無“德”的人就像主管租稅的人(那樣追索計較)。司契、司徹,都是周代貴族所用的管帳人。司契的人,隻憑契據來收付,所以顯得從容大度;司徹的人,收租時總是斤斤計較、唯恐交租人少交、漏交。所以老子稱有“德”的人為司契,無“德”的人則像司徹那樣不饒人。老子認為,為政不能積怨於民,用嚴酷的稅賦和刑罰來壓榨和箝製人民,都會導致人民的怨懟、不滿。所以老子提出理想的政治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即以寬容的態度對待百姓,不要追迫百姓,不要幹擾百姓,而要以“德”去感化人民。

⑦天道無親:天道,指自然的規律;無親,沒有親疏之別,沒有偏愛。“天道無親”與老子在五章提出的“天地不仁”的觀念是一致的,認為自然對宇宙萬物無所偏私,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依照自身的發展規律而運動變化的,是順任自然的。

⑧與:幫助。老子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並非指一個人格化的“天道”去幫助善人;而是說,善人能夠得到幫助,是他自為的結果。

意譯

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餘留的怨恨,這哪裏算得上好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根本不去與人結怨),有如拿著借債的契據存根,卻並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的人就像掌握借據的人(一樣寬容大度),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一樣苛刻計較)。自然的規律是沒有偏愛的,總是幫助善人。

智慧解析

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都有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而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也還有各自的朋友和親人,這就像一根鏈條,一環套一環,緊密連接著。但是如果有一環鬆開了,那麼這根鏈條也就斷掉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單獨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都要與人交往,都要和人相處,就好比是鏈條的一個環,我們這個環會不會鬆開,就看我們的心態是怎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