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深重的仇怨就算得到和解,也必定還留有殘餘的怨氣。就像破碎的鏡子,就算重新拚湊起來,也會留有裂痕是一樣的。那麼唯一能化解仇怨的辦法,就是沒有仇怨的產生,這樣也就無須再擔心留有遺憾了。所以我們為人處世的時候應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去修為,對一切事一切人都保持著一種平和的心態,不分親疏遠近,不計較個人得失,也就不會和他人有矛盾產生,從而不會積累怨氣。
其實,我們經常要和很多人交往,其間不可能沒有摩擦,不可能每個人都對我們很好,所以就會有不滿、怨氣產生。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怨氣,怨氣的產生可能來自不同的事情,但歸根結底是由自己造成的,而且究其原因就隻有一個:他人對自己不好,得罪了自己。如果我們心中的怨氣得不到妥善的化解,怨氣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最後隻會把我們自己逼瘋。試想有誰願意和一個滿身怨氣的瘋子打交道呢?又有誰願意和一個自私的怨氣大王做朋友呢?這是肯定沒有的。最後致使自己成為一節鬆開的鏈環,孤獨地生活在這個世上。而一個沒有朋友、親人,隻有怨氣的人,是否還有生活的樂趣和必要呢?
因此老子告訴了我們,隻有做一個有德的人,盡量去避免與人產生矛盾,才能避免積成怨氣。如果已經有了怨氣,就要從自己的心中徹底地根除掉,不要讓它積累和發泄,這樣就不會有更大的怨氣產生了。而真正有道德、有涵養的智者,是遵循大道的自然規律的,萬事順其自然,不強求、不逼迫他人,隻會用自己的真心去幫助和關心他人。就像欠債一樣,一個有德的人是不會去逼迫他人還錢的,因為他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既然能將錢借給對方,那就充分相信對方在方便的時候一定會還;而一個無德的人,就會逼迫他人盡早盡快地換錢,生怕他人賴賬,而也因此與他人結怨生仇,最後連朋友都失去了。所以有德的人不僅不會與人結怨,而且還會增進朋友之間的情感;而無德的人不僅傷害了朋友之間的感情,還會化友為敵,得不償失。
由此可見,有德與無德、怨恨與善良,就存在於我們的心裏,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想法與心態!
曾經有兩個商人在沙漠中迷路了,他們不辨方向,走得是又渴又餓。突然他們發現前麵有一個趕著駱駝的老人,感到喜出望外。老人分給他們每個人半小碗水,其中的一個商人抱怨水太少了,根本不夠解渴的,氣憤之下竟把珍貴的水潑掉了;另一個商人卻發自內心地感激老人的施予之恩,他喝下了那小半碗水。接著,這兩個商人一齊同老人趕路,沒有喝水的商人走著走著,再也走不動了,終於渴死在沙漠裏了;那個喝了水的商人終於和老人走出了沙漠。
真正的道德就是天道的自然,天道是沒有偏愛的,也是不會產生怨氣的,萬事萬物都是它的兒女。靠近它的,順著它的,活得自在;逆著它的,背離它的,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