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漕糧(1 / 2)

這半年來,湯斌一有空就要到縣學來指導呂嶽的學業,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呂嶽的文章學識和以前相比,均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不過說句老實話,對於自己有幾斤幾兩,呂嶽其實心裏清楚得很,他從來都不奢望自己能夠在文章學問一途出人頭地。

他進縣學的初衷很簡單,也很實際:先混個出身,想辦法脫離社會的最底層再說,因此,對於湯斌的幫助和教誨,他是打心眼裏感激。

其實,在湯斌的感覺中,自己與呂嶽這半年來的交往同樣是獲益匪淺,作為一個信奉程朱理學的道學先生,湯斌深知格物致知的道理,雖然個性耿直,但絕不迂腐。

每一次與呂嶽的交談過後,他都在暗自感概,這個年紀不過十餘歲的少年人,腦袋中怎麼會有如此多的奇思妙想。

呂嶽每每脫口而出的每一句話看似不經,但若是仔細回想一番,卻又能夠發現其中往往充滿著哲理,往往能夠一語中的!

就在湯斌擔任江寧府同知之後不久,發生了一件讓他非常為難之事。

因為江寧知府與通判一向不和,知府便將其視作眼中釘,恨不得除之對方而後快,但因為這位通判一向都是做事勤懇,為人也算得上是清廉正直,知府一直都苦於找不到他的錯處。

不過,後來終於被這個知府找到一個機會。有一日恰逢文廟丁祭,這位通判正好重傷風,行禮的時候咳個不停。

知府當時隱忍不發,事後卻盯住了這個錯誤,回家跟幕友商量,那幕友順從東家的意思,隨即舞文弄墨,大張旗鼓,上奏參劾那通判失儀不敬。

原本這隻不過是一件小事情,但在這位知府的刻意渲染之下,整件事情鬧得紛紛揚揚。一般來說,凡有彈劾,朝廷通常總要查了再說,情節重大則由京裏特派欽差,馳驛查辦。

作為當時在場的官員,按照規矩,湯斌也要如實上奏當時的情況,說句老實話,在湯斌的心中,其實也是對知府的此舉頗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大家互為同僚,理應互相體諒。

並且湯斌的心中也很清楚,通判的失儀,情非得已,就算是真的失儀,至多事後教訓一頓,又何至於毛舉細故、吹毛求疵,還要專折參劾?

因此,當他在與呂嶽聊起此事之時,心中也是頗為糾結,實在是不知道這個複奏該如何寫法。

若是如實照奏,他在心中覺得頗有些對不住這位通判同僚,但若是要違心而言,卻又不符自己一貫信奉的理學信條!

不過呂嶽在聽說了此事之後,卻顯得胸有成竹,他先是微微一笑,隨即便緩緩地說道:

“湯大人,小生倒是覺得,您不妨照實回奏,既然知府大人說是自己親見此事,想必也是錯不了的。

不過,您隻需在奏折的最後加上這麼一句話:‘位列前班,理無後顧’,就行了!”

原本心懷糾結的湯斌一聽此言,立時雙眼一亮,臉上顯出了一絲興奮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