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不久,長洲尤西堂侗(即尤侗)又作了一部《鈞天樂》,也是講考試行賄買通關節之事,此書在京師傳得滿城風雨。
當時,“尤侗、湯傳楹高才不第,隱姓名為沈白、楊雪,描寫主考何圖,盡態極妍,三鼎甲賈斯文、程不識、魏無知,亦窮形盡相”。
雖然在滿清當朝以往的科考過程中,也避免不了大大小小的舞弊之舉,但順治十五年的這一次科場醜聞鬧得實在是太過於驚天動地,尤其是是南闈之弊,影響太壞,流傳太廣,不予嚴懲,難平民憤和士心。
江南一帶,曆來便是人才輩出,精英薈萃,物華天寶,非其它地區所能相比,自大清開科取士之後,每一次會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多為江浙才子所得。
因此,若是因為科場舞弊一案涼透了整個江南士子的功名進取之心,使得真才得不到選拔,勢必使朝廷難覓良才。
而那些懷才不遇的士人難免滋生不滿和對抗情緒,甚至詆毀朝政,動搖民心,因此,福臨下決心一定要嚴懲這些不法考官。
不過,他對於江南的這些文人士子的明嘲暗諷也頗為的不快,科場舞弊,自有朝廷的法度製裁,如何輪得到這些民間士子的冷嘲暗諷!
再說,在江南一帶,由於受明末東林黨、複社的流風遺韻的影響,文人士大夫們始終不肯與大清合作,還有不少宿儒碩彥甚至在行動上堅決反清,這些人以前明遺臣自居,堅持不肯出仕,實在是讓人頭痛的很!
其中最典型最有影響的莫過於這一時期最傑出的三位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王夫之和黃宗羲了。
正如《清史稿》中所寫的那樣:“天命既定,遺臣逸士,猶不惜九死一生,以圖再造。及事不成,雖浮海入山,而回天之誌,終不少衰,……呼號奔走,逐墜日以終其身,至老死不變,何其壯歟!”
“陛下若設身處地略加體味,此事此情實在不足為怪。
得民心得士心,確非一日之功,科舉本是得士心的大事,萬不可掉以輕心。
君臣如父子,陛下何不訓誡臣下以為後戒?”
“本來這幾日,我正想下一道訓誡諭旨,又覺得不夠分量。看來……”
說到這裏,福臨停了停,連舀了幾匙子,把一碗冰糖銀耳吃下一大半,隨後把玉碗往炕桌上一頓,目光閃閃,同時暗自打定了主意,不僅要嚴懲了南闈科場一案,而且還要找個機會,微服探訪各地進京趕考的士子儒生們的態度和想法。。。。。
此時,董小宛的話好像還回蕩在福臨的耳邊,他凝望著眼前的這幾位見識不凡的飽學之士,眼中透過一絲欣慰之色,誰說自己這些年來的辛勞勤政無功?
老百姓是最公平的,無論是滿族人,還是漢族人,都期望天下承平,安居樂業,如今人心向背,四海靖平在即,大清的朝閣當中,如果有這些漢族讀書人的菁英加入,肯定會更加的生機勃勃。。。。。。
福臨的思緒,正自天馬行空的遐想著,卻被樓梯口傳來的一番對話給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