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鑼密鼓——此成語從戲場傳出,立即被官場使用。聽到上級小官員要來本地視察的消息,立即召開緊急會議部署:下榻哪家賓館,入住何檔房間,吃餐標準,娛樂項目,前往邊界接送車輛及官員,列隊歡迎的小朋友數量,攝影攝像報道頻率……隨後警車開道,公安人員斷後。百姓湧上街頭,以為押送犯人了,一看,原來又是擾民!
買櫝還珠——此成語危害到某些國人出國考察,沒有學到人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卻學來了什麼叫驕奢淫逸,比如,18萬元一桌的“黃金宴,36萬元一桌的“滿漢全席”,100萬元一則的征婚啟事,999萬元一場的結婚慶典……,都是這一成語長出的果實。此成語還將某些同胞的愚蠢暴露無遺,比如掩耳盜鈴,削足適履,邯鄲學步,東施笑顰,畫餅充饑,刻舟求劍,盲人瞎馬,南轅北轍,一葉障目……,使人啼笑皆非。
鶴立雞群——武大郎受此成語束縛,開店時一律招聘比自己矮小的員工;現代人將此發揚,選擇下屬的標準,除了相貌不能比自己英俊漂亮,更重要的一條,是才智一定要比自己低。
樹碑立傳——自以為鳳毛麟角,今朝風流人物舍我其誰。心花怒放之餘,出資將似是而非的簡曆,擠進“宇宙名人大辭典”,以便流芳百世,結果卻成畫餅充饑,進去是啥模樣出來還是啥模樣。
麻木不仁——接觸此成語後,見有人落水會視而不見,裝聾作啞,麵對老弱病殘孕婦乘車會無動於衷,漠不關心;更嚴重的,有國家級電視台,將他國人質危機中最終可能死亡人數作為題目在電視上公布,鼓勵觀眾發手機短信有獎競猜。
開卷有益——這是用下半身寫作的人盅惑他人說的,他寫的小說拍的電視劇,為什麼從不允許自己的孩子閱讀或觀看?因為裏麵長滿了黃賭毒。
拔苗助長——三歲幼童在台上表演琴棋書畫。其父母津津樂道,孩子從淩晨到深夜,在他們的耐心指導下,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數十年後打聽,那孩子雖不是呆若木雞,卻也一事無成。專家告訴我,都是“拔苗助長”惹的禍,超負荷運轉的兒童,天真被扼殺了,才智被透支了。
守株待兔——某些孩子,特別是城市裏的孩子,剛接觸此成語,立即學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大後雖有好轉,穿好吃好定期等待零用錢的習慣卻是越來越嚴重了。大學畢業呆在家裏,等待他人上門招聘,什麼價值都不創造,每月還要定期等待成百上千的零用錢。
海底撈月——傳說某某時代的紙幣已升值千倍,某某名人在某山藏有大量元寶。某些人一聽海底可撈月,就將尋到寶藏後是到國內大城市定居還是去國外,是包一個二奶還是三個都想好了。花費巨資尋寶的結果卻是天上之雲,鏡中之花,致使他們神智不清,精神失常。隻是程度不同的大海撈針,也導致了一些彩迷傾家蕩產,個別股民跳樓自殺。
成語危害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使政客寡廉鮮恥的數典忘祖,使官員暴跳如雷的橫行霸道,使百姓生靈塗炭的為非作歹,使59歲才大撈一把的大器晚成,使官場陰險狡詐的口蜜腹劍,使為官顛倒黑白的指鹿為馬,使下屬禁若寒蟬的諱疾忌醫,使局長醉死在酒樓的醉生夢死,使臭氧層出現大洞的人定勝天,使選拔的領導再當先進的畫蛇添足,使異性如膠似漆的促膝談心, 使為人幸災樂禍的坐山觀虎鬥,使牆倒眾人推的落井下石,使做事言行不一的葉公好龍,使事業碌碌無為的濫竽充數,使夫妻貌合神離的同床異夢,使朋友分道揚鑣的爾虞我詐,使下級奴顏婢膝的搖尾乞憐,使孩子坐享其成的好逸惡勞……等等,等等。
此外,一些成語可能在流傳中出錯,與現實明顯不符。比如喜新厭舊,多數墮落者,都能做到家中紅旗不倒,外麵彩旗飄飄。君不見,封疆大吏的情婦與妻子稱姐道妹,妻子與二奶合謀,簡直是同甘共苦,同舟共濟,狼狽為奸。此成語當初估計為“喜新不厭舊”之誤。再如,某些領導的反腐倡廉,疑為反“複”“唱”廉,或“販”腐“唱”廉;繁榮昌盛,疑為繁榮“娼”盛;嚴格執法,疑為嚴格“隻”罰;一見鍾情,疑為一見鍾“錢”;多勞多得,疑為多“撈”多得;久經考驗,疑為“酒精”考驗;成效顯著,疑為成“笑”顯著;名優特產,疑為名“憂”特“慘”……等等。
以上事例表明,這些成語使廉潔者變貪,使善良者變惡,使勤奮者變懶,使聰明人變傻,有必要在各類書籍中取消,取消後還必須嚴禁使用。
上級取消這些成語時,也請慎重保留一些兩性成語,比如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此成語雖對民族大業不利,卻也使一些貪汙盜竊之人在防不勝防中暴露。比如,失寵情婦上告,小偷偷盜報案,拿錢不辦事揭發,同行互咬,名車美女別墅暴露,非正常死亡後偵查,等等,無不是這一成語的功勞。
辛 樂
2005·5·11· 香樹園
《反對成立公務運輸公司》
上級:
社會上盛傳,你們為節約每年數千億的公務用車成本,將成立公務運輸公司。其職能是:專門負責公務活動中的營運,比如,各單位出差,領導開會,辦公設備及資料運輸等。其辦法是:象通信行業一樣,引進私營企業參與,成立數家競爭性公司,各單位憑公務依據用車,收費一律實行微機聯網,不管是單位還是領導,費用在核定標準內據實報銷,節約歸公,超支不補。其前提條件是:取消各單位所有公務用車,包括為領導配備的小轎車……
作為轎車駕駛員,為維護大局,特上書你們:堅決反對成立公務運輸公司,成立該公司,將帶來以下嚴重問題。
——將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取消單位公務車,我將麵臨失業的危險。雖然公司同意接納本人,但我卻不願離開服務多年的領導,去條條框框太多的公司。加之領導們可用可不用就不用車,可單獨用可聯合用就聯合用車,公司需要的駕駛員也會減少,數量較少的駕駛員還可能向社會招聘“聽話”的。如此,我們將變得無所事事,因此下了崗,我想,肯定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如果每月工資不少一文地養著本人(作為企業這是異想天開),又有一種屍位餐素寄生蟲般的感覺。公司成立後,車輛運行頻率肯定會放慢,百公裏汽油消費將銳減,金融保險行業收入將下降,維修工人的工資將降低。更為嚴重的是,由於車輛更換的頻率大幅度下降,不但影響經銷商收入的增長,還將危及我國汽車製造業的發展。
——將影響工作效率的提高。我的領導日理萬機,惜時如金,不說應付下級邀請,陪同上級娛樂,就是處理一些親友中的事務,也需要盡量縮短撒在路程上的時間。碰到這些事,都去公司乘車,不但不方便,費用也不劃算。如果坐班車,花的時間較多影響日常工作的開展不說,還有損於領導的形象。再則,有時親友用一下車,那就更不方便了,不方便的結果是什麼呢?是不理解的家屬要與領導“打冷戰”。比如,一次領導妻舅去旅遊,恰好領導要出差,領導未將車借給妻舅而自己借車出差,使其妻有很長一段時間與領導“背靠背”。領導在外“胡思亂想”是小事,嚴重的是他開會時神思恍惚,亂作一些言行不一的指示。
——將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由於車費限額已核定,象邊境迎來送往這種大事,領導還會申請用車嗎?如不用,上級領導會不計較?此其一。其二,領導時常要到上麵跑項目,有時還要跑官,這都會產生一些“合理不合法”的費用,這些費用報銷的最好科目,就是車輛維修。其三是領導的一些個人開支,比如那次出差,因他住的單間內睡異性,被警察罰款5000元,由於他沒要發票——要了也不能報銷,後來我將其開成車輛維修發票,就“合法”地報銷了。如果沒有了小車,這些費用如何處理呢?本單位又沒有長期施工的工程,不可能用計價單衝銷,總不至於全部開成煙酒發票吧?那樣人家是會懷疑的。這些費用如果都從工資中列支,家庭會妻離子散,單位也會被搞得烏煙瘴氣,甚至危及領導的前途,使單位失去本人“精心培養”的一名好領導。
——將剝奪本人的權益。作為單位一把手的駕駛員,有人戲言主要“掌握方向路線”、“相當於單位的二把手”,領導吃香喝辣少不了我,就連去參加張燈結彩的典禮,出席鶯歌燕舞的晚會, 有領導一份紀念品,就有我一份,領導有一個紅包,本人就有一個。雖然含金量不同,卻也能積少成多。有什麼人事方麵的信息,領導會在不經意中透露,有時機會適宜,也能建議建議——這是深得領導的下級們尊重的重要原因。由於本人對領導的言行能做到裝聾作啞,視而不見,有什麼困難,領導會優先考慮,比如安排或調動個親友什麼的;有什麼問題,比如將嫖娼費報銷成“壓死母豬一頭”或“維修費”之類,領導會睜隻眼閉隻眼;有時假借領導之名,掛帳請客吃餐飯,拿條煙,“處理”點手機費,都是很方便的。如去公司上班,今天隨甲領導出差,明天陪乙領導開會,怎麼能與領導建立“深厚的友誼”?在激烈的競爭中,必須微笑服務,如何樹立車子中途“拋錨”之類的“權威”?加之事項票款分離,管理又嚴密,怎能維護本人的經濟利益?請上級認真考慮。
在此特別指出的是,與本人持相同觀點的駕駛員不少。不過,我估計你們的方案,也可能象將與交通運輸有關的稅費計入油價那樣,被無限期推遲執行。其原因之一,就是遭到了一些“馬路旁邊吃社會”人士的強烈反對。
以上反對意見,已經本人的領導過目,他完全同意。
駕駛員 辛 樂
2005·7·13 香樹園
《“檢討書”》
上級:
對統計執法調查組查出的問題,本人在此作誠懇深刻的檢討。
首次經濟普查中,你們查出我市酉名鎮石名村,有26份個體經營戶的名字相同,都叫“吳需寶”,查實結果全為子虛烏有,都是“吾虛報”的諧音。再查其他村,都存在這一大同小異的問題。究其根源,是各村第一次上報的個體經營戶收入,全鎮彙總隻有0·9億元,其中石名村為60多萬元,與上年上報近10億元的數據相差太大了。鎮領導決定,所差數據,由各村按戶數多少分攤,於是,該鎮個體戶的經營收入,就上升到了10·1億元。
本人認為,酉名鎮出現的問題,主要是鎮領導不懂統計業務造成的,給予主要領導免職處分,是恰如其份合理合法的。你們想,一個村,甚至一個鎮,哪可能有那麼多相同的名字呢?怎麼不引起別人懷疑?不說檢查組檢查,隻要在微機上一調,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果他們指示詳細一些,比如,姓名不能重複,行業分布要合理,年齡性別要恰當,相關數據要符合邏輯,等等,絕不會被“走馬觀花”的人發現。我常說“不會估計就不會統計,寧願統計不願估計”的經驗之談,他們以為是開玩笑。當然,究其根本原因,還是鎮裏用人不當——怎麼選一個“不可靠”的人當普查員呢?由於他的舉報,使得調查組千裏迢迢從北京趕來……但本人在這次違法行為中,沒有授意,更沒有參與,最多隻承擔沒有強調要求認真執行《統計法》的責任,審查不嚴的責任應由普查辦分管人員承擔。
統計執法調查組查出市裏的統計數據存在一些問題,這一責任本人願意承擔。
據調查組調查,我市上年工業總產值出了點問題,虛報了4·3億元,這主要是為了完成計劃指標所致。人大會議表決通過的經濟發展計劃,是在上級下達任務的基礎上“適當”加碼的,體現了曆史必然向前。這些指標已成為法定目標,統計上報數據是不能“違法”的,必須為計劃指標服務。去年7月中旬,時間過半而全市生產總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GDP數據隻完成計劃任務的40%,即時間過半任務未過半。市領導召開調度會後,考慮到上級統計局要“擠水份”,完成GDP任務必須從基礎數據紮紮實實做起。經過分析,我市對GDP 貢獻最大的是工業,於是指示統計人員在工業上做文章:一是各廠礦企業要報足,已將本年一季度數據報到上年的,再計一次;二是將明年一季度生產的預計數提前到本年上報;三是深挖停產企業,對本年尚待恢複生產的4個企業,按曆史最好水平填報……結果,不但完成了年計劃的105%,還比上年增長了20%。
檢查組認為,造成數據虛假的原因,是“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本人覺得隻說對了一半。先前的領導確實如此,但他們又不得不如此。你們想,什麼“十強市”,什麼“百佳鎮”,還有年終評比,還有幹部政績,都要請“統計數據說話”。既然“數字能出官”,官們為何不利用手中權力“官出數字”呢?隻要能上去做官,留點包袱算什麼!繼任領導們,即使不想“十五年超英趕美”,也不想“因數丟官”啊。
本人在此特別聲明,市領導隻是指示我們“想辦法將報表催上來,把數據報上去”,這個要求是合理法的,在整個造假過程中,沒有授意我們虛報統計數據。我深知完成任務對領導的重要性,也深知完成任務之艱難——該收的報表已經收了,該報的數據已經報了。隻好積極采取措施,想方設法完成任務,為領導分憂,絕不能用原則讓領導難堪。——當然,也是為了使自己的“帽子”和“票子”不難堪。
實事求是說,我們市這些年來的經濟是發展的,速度雖然不是很快。但如果我們如實統計,則比上一屆最後一年的數據還要少20%。你說現任領導怎能承受負增長的壓力?又怎麼解釋得清“實際是增長的”?又如何進行這種“不同口徑”的橫向比較?即使自己對數據增減無所謂,由下麵數據彙總的上級數據,又怎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即使不想升官,難道不想保官?即使不想保官,想當官的卻如撲火的燈蛾一般多呀。作為統計局長,我就隻好為接力的領導們將“吹泡泡”進行到底——“該增長”的數據增長,“該下降”的數據,比如人口出生率等,則“做”成下降。於是造就了“村哄鄉,鄉哄縣,一直哄到國務院”的民謠,使得上級統計局抽樣調查推算的數據,經常小於各地上報的彙總數,迫使國家常用一些不用於考評的抽樣調查數據作決策,麵上彙總數作參考。
我承認,是本人為領導們穿上了皇帝的新衣,玩起了海市蜃樓的遊戲。使群眾看到的是鏡中之花,上級得到的是水中之月,使具體操作的同誌成了“替罪羊”……我願意接受市領導對我免去行政職務和行政警告的處分。隻是在檢討最後提出兩項請求:一是受個別領導委托,請調查組告知是誰舉報了我市統計數據存在問題?全國這些年來的多數事件表明,沒有人舉報,就很少有問題存在。有領導擬為此人設立“實事求是”獎,獎品為“一雙小鞋”。二是參照市鄉鎮企業局長因虛報產值打擊報複統計人員被免職數月後出任國土局長的做法,免職半年內,請將我任命為財政局長。如此,我將采取今天下撥明天上繳的辦法,保證財政收入“年年增長”,將我市財政這塊蛋糕做大做強。
市統計局局長 舒目光
2005·7·11 鍾應山下
《皮匠集團破產真相》
上級:
根據上級“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指示精神,我與甲、乙兩皮匠組建了“諸葛亮皮匠集團”。經營不到兩年,不但沒有賺錢,反而負債千萬,最終宣告破產。該集團為什麼會有如此結局呢?深究其原因,並不是破產報告所稱上級的指示有問題,也非向員工解釋的市場空間狹小,更不是國家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不夠,其真相在甲、乙兩皮匠身上。
想當初,我們組建“諸葛亮皮匠集團”,是基於以下優勢:甲擁有先進的設備,乙掌握一流的技術,而我,具備領先的營銷理念。加上我們有親人在要害部門把關,銀行貸款數額隻要敢想。
集團成立後,誰出任主要領導,甲乙兩人爭執不休。甲認為,沒有先進的設備,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產品;沒有高質量產品,就不可能有豐厚的利潤。對集團的貢獻,他應列第一。乙指出甲的錯誤在於忽視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先進的技術,再先進的設備也都隻是一堆破銅廢鐵。對甲乙兩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爭論,我實在忍無可忍。我給兩人做了半天思想政治工作,他們都不接受我的觀點。大家想想,沒有先進的營銷理念,生產出來的產品越多,越隻是填塞倉庫,越隻能積壓資金,難道損失不就越大嗎!最後,為了發揚民主,我們參照柬埔寨以前設置兩位首相的做法,集團設董事長三名。為顧全大局,我高風亮節,做了第三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