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傷弓雁落羽
嘉靖末年,山西大旱,赤地如焚,民不聊生。
河曲人燕滿貴為活命,也為給家小省點糧葶,不得不含淚走西口。
他推著一輛獨輪車,滿載砂鍋,出雁門關,走殺虎口,長途跋涉,曆盡艱辛,來到塞外小鎮包克圖,開始兜售砂鍋,做起生平第一筆買賣。
隆慶五年,明蒙和好,於山西、甘肅、寧夏等地開放十一處互市。燕滿貴抓住機會,把關外的蒙古馬倒騰到關內,再把關內的鹽和布倒騰到關外,挖掘了人生第一桶金,終於在包克圖站住了腳跟,擁有了自家的小店鋪。
燕滿貴為自己的店鋪起名“燕家商號”。
曆經幾代人勤儉經營,燕家商號越做越大。到燕子軒這一代,已是乾隆年間,燕家商號早就揚名大江南北。南到天子腳下的北京城,北到俄羅斯邊境的恰克圖,是凡有買賣人的地方,無不知道包克圖有個燕家商號。
燕家商號的駝隊也遠近聞名。
幾千峰駱駝的隊伍浩浩蕩蕩,常年跋涉在張家口到包克圖、包克圖到恰克圖、張家口到恰克圖漫長的商道上,把南方的百貨運到北方銷售,又把北方的牲畜以及各類特產運往南方出手,來來往往之間獲取著巨大的利潤。無論是經營品種之多,運輸規模之大,還是銷售範圍之廣,在關外眾多商號中都是首屈一指。二_ 燕滿貴發財後,於晚年,把包克圖的商號交給兒孫,自己回老家山西河曲,蓋起了一溜煙的房院,人稱燕家大院。之後,經燕家幾代人不斷擴建和修飾,燕家大院愈加規模宏大和富麗堂皇,就像一麵鮮豔的旗幟,飄揚在那片貧瘠多災的土地上,鼓舞著一代又一代貧窮的山西人去走西口。
燕家祖上赤貧,山西又常年大旱,填飽肚子都是奢望,自然與私塾無緣。為了不活活餓死,才不得不走西口,沒想到財神爺關照,一來二去就發財了。這一發財,就動了學文化的念頭。不知從哪代起,燕家的子孫開始讀私塾了。到燕子軒的太爺那輩兒,燕家已經完成了文化索養上的化蛹為蝶。燕家子孫各個溫文爾雅,滿口之乎者也,儼然是知書達理的鄉紳大戶子弟。
燕家大院內廳也掛上了“仁、義、孝、禮、信、忠、勤、儉”八個大字。
雖然早就過上了錦衣玉食、使奴喚婢的生活,但燕家一直恪守著一條很嚴格的家規。燕家子孫一滿十八歲,必須走西口,到包克圖的燕家商號曆練,等到能獨當一麵的時候,就從父輩手中全盤接手商號,好讓在塞外辛苦半生的父輩們回家鄉享清福。而他們也要等到自己的兒侄們來接班,並且要把他們引上軌道,這才算完成了對家族的使命……
到燕子軒這輩兒,燕家一脈單傳,隻有他一個男丁,一晃十八歲了。小夥子非但人長得俊俏,書讀得尤其好,還會幾手拳腳,為人處世也沒得挑。讓燕家上下稀罕得不行。除他爺爺外,舉家人都舍不得讓他走西口。態度最強烈的居然是私塾先生,甚至要自己出錢送他去進京趕考。
燕老爺子思前想後,還是決定送孫子走西口。他把燕子軒叫到麵前,隻說了一句話:你爹塞外奔波勞碌半生,也該回家鄉享清福了。
燕子軒悵然良久,畢恭畢敬地給爺爺鞠了一躬,說?.孫兒去!
就這樣,燕子軒雖不情願,但還是遠走塞外,來到包克圖,從小夥計做起,隨父親學做生意。他天資聰穎,頭腦精明,眼光獨到,魄力十足,很快就青出於藍,二十四歲就從父親手中接管了燕家商號。
燕子軒絕對是商業奇才,把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尤其是茶葉買賣,已經通過恰克圖互市,打人俄羅斯市場,成為該國最大的茶葉供應商。而且,關內幾大牲畜交易市場的行市,也基本由燕家商號控製。
這時候的燕子軒也完成了人生的兩件大事。一是娶了私塾先生的女兒沈玲玉為妻。這女子不但有沉魚落雁之貌,而且知書達理、賢良淑德。成婚後,她執意隨燕子軒來到包克圖,照顧丈夫的起居生活,既是他的溫柔枕,又是他的賢內助,不知羨煞了多少人。二是燕家有後,他喜得貴子。燕老太爺千裏迢迢,派人快馬傳書,給太孫賜名燕南北。
燕子軒家庭生活幸福美滿,事業蒸蒸日上。
橫亙在他腳下的商途似乎坦坦蕩蕩,人生之旅更似乎一帆風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誰又能與命運抗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