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求職成功,你的生涯才剛剛開始(2)(1 / 2)

她的興趣組合是影響他人、人際管理、谘詢指導。其實她也是個非常喜歡創意、非常喜歡創新的人,有些人覺得這似乎和人力資源總監的職位不太匹配,但恰恰相反,她可以想一些新點子、新方法,提升公司文化,幫助員工成長。比如她創新地提出在公司每星期五都舉辦一個午餐會,邀請高管來給員工做培訓和分享,大家都很樂意去參加,認真地為這個午餐會作準備。高管也很滿意,員工也很滿意。所以公司大家也都很喜歡她。她的狀態非常好。

案例3:

重點分析這一個案例。

這是一個工作了七八年還在糾結的聰明人,做工程師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喜歡與人打交道,就想辦法轉成了谘詢顧問,但是幹了一年又覺得似乎每天都在說空話,工作內容不實在。然後,他又跳槽做了銷售經理,可是他又不太喜歡整天要應酬客戶。

在讀MBA期間,我們和他一起做了嚴密的興趣分析,發現最喜歡做的兩件事是定量分析、企業控管,這就解釋了他為什麼做工程師、谘詢顧問都不太開心。因為工程師每天要做技術應用的工作,谘詢顧問需要對理論發展和谘詢指導感興趣,銷售經理需要對人際管理和影響他人感興趣,而這些都不是他的興趣點。

最後,他以自己的“定量分析、企業控管”為軸心,選擇了私募基金的分析師職位。

案例4:

該同學本科畢業到現在做了10年的谘詢顧問。本科畢業做谘詢,讀完MBA還是做谘詢,一直狀態非常好。我們看他的興趣組合:理論發展、谘詢指導、影響他人,所有這些興趣點都完美地匹配谘詢顧問需要做的工作。

二、職場成功源於Empathy(同理心)

——中環投資集團董事長餘竹雲

我對竹雲的第一印象,是聽別人介紹說他是“2011年中國好人榜”中唯一的企業家,曾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後來在網上了解到他被評為“好人”的一係列原因:中環投資為農民工裝空調、做體檢、放電影、開設圖書室、買世博會門票,也對城市特困家庭、服刑人員子女給予了很多關愛……

但是,這些《新聞聯播》式的數據全都不如一句話更加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竹雲在亞洲博鼇論壇上講過的一句話:“當別人隻能喝湯的時候,有些富人吃肉的時候還吧唧嘴,甚至把骨頭吐到別人的碟子裏。”我想大家能理解他的意思:當前,有很多社會矛盾,是源於富人的為富不仁,對社會底層民眾沒有足夠的仁愛之心。

也許是我多年的職業病,我從這句話中聽出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更是一個求職者、一個職場新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具有強烈的Empathy,同理心,也就是能夠為別人著想。

“Empathy”的例子,在我看來是竹雲生活中的常態,我可以隨意舉出好多例子。

好多年前,竹雲就是他老家村裏最早富起來的人,但是卻勸說自己的媽媽不要過早蓋漂亮的大房子。他說:“媽媽你看,如果別人家都住得那麼差,而你蓋的房子又大又漂亮,村裏人心裏肯定很難過,人家就不願意跟你交朋友啦。等過幾年大家都建房子的時候,我們一起蓋,不是很高興的事兒嗎?”

在自己興建的中環廣場前麵,竹雲沒有以明星、美女、金牛等為主題搞雕塑,而是以興建大樓的農民工為原型,修建了一組雕塑。他說:“農民工,和你我一樣,除了按時拿工資,需要被尊重、被欣賞。”

在長江商學院的課堂上,竹雲應我之邀發表一小段演講,我至今對他的演講方式記憶猶新。他沒有提大愛中華、慈善是企業家的使命等大道理,而是真切實在地說:“關注需要幫助的人,說到底也是幫助我們自己,因為,如果社會因為貧富差距而矛盾激化,我們這些被稱為所謂‘富人’的人,可能是損失最大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行動起來,即便是為了幫助自己,也應該有所行動……”

更多的時候,我想:90後的求職者,是否能像竹雲這樣,具有強烈的Empathy,心裏多想著對方,而不是總關注著“我要有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我希望得到培訓”、“我希望能獲得良好的職業發展”、“希望你們能喜歡我支持我”……而是能更多地思考“別人在想什麼”、“別人的感受是什麼”、“別人需要什麼”、“我能支持別人什麼”……能做到這些的90後,在未來,是否也會像竹雲一樣,成為物質維度和精神維度都很飽滿的人?

三、職場成功源自“自助”:海寶集團董事長王躍

不熟悉王躍的時候,會覺得他看上去就是個脾氣好的上海牌男人,因為他總是微笑著和聲細語地說話,語速也很慢。

有一天我問他是否會安排自己的孩子、親戚的孩子到他公司去上班,他講了馬太福音的故事。

基督耶穌傳授三個人理財賺錢的方法:他給第一個人5袋金子,給第二個人2袋金子,給第三個人1袋金子,然後給他們設定償還的期限,看他們如何利用這些金子來賺取財富。第一個人利用5袋金子做了投資,很快又淨賺了5袋金子;第二個人利用金子做生意,也淨賺2袋金子;第三個人為了保證安全,把金子埋在地下。期限到了以後,三個人來到耶穌麵前彙報自己的結果。耶穌對前麵兩個人進行了獎賞,讓他們盡情地享受天國的快樂。耶穌問第三個人,你為什麼沒有收獲?那個人說,我知道你到期後肯定還要收回金子,還要收我的利息,我才不給你效力呢!耶穌說,你是個懶惰的人,是個不可救助的人。你既然知道我要收回金子,那我就收回吧!結果是,第三個人永遠淪為了窮困落魄的人。有人不解地問耶穌,為什麼你讓有錢的人更富有?讓沒有錢的人更貧窮呢?耶穌回答說,上帝賜給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馬太效應”就是讓多的更多,少的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