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1.忌用手指指點點,不論在任何場合都是如此,俄羅斯人認為這是對人的莫大侮辱。在人麵前,不能將手握成拳頭,大拇指在食指和中指間伸出,此手勢是蔑視嘲笑的粗魯行為。而美國人常用的手勢——用大拇指和食指接觸成“O”形,其他三指伸直(OK),在俄羅斯則是非禮的表示。
2.不要失聲大笑。無論聽到什麼驚天動地的趣事,在社交宴會也得要保持儀態,最多報以燦爛笑容。
3.不要滔滔不絕。在宴會中若有人和你攀談,要保持落落大方,簡單回答幾句足矣。切忌向人彙報自己的身世,或向對方詳加打探,這樣很容易把人家嚇跑,或被視作長舌婦。
4.同人交談,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
在喜慶場合,更要避免不吉祥的詞語,大家聽了能舒服嗎?雖然人們知道,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但從感情上說,仍忌諱說死。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演說中談到馬克思逝世時說:“他在安樂椅上平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北京話中,“沒能熬過來”、“終於沒挺住”、“吹燈兒了”
等均是表示死亡之意。有人統計,在北京話中,死的婉語就不下30種。這些婉語中的大多數還是可取的。
5.不要大煞風景。參加社交宴會,別人期望見到的是一張可愛的笑臉,即使是情緒低落,表麵上也要笑容可掬,周旋於當時的人物環境。
6.不要木訥肅然。麵對初相識的陌生人,可以交談幾句無關緊要的話開始,切忌坐著閉口不語,一臉肅穆表情。
7.為使交談順暢、融洽,還要注意對方的禁忌,否則就會給社交增添周折。有一個農場的幾位小青年,一次去慰問一個退休的老農工,當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青年人說:“您的身子真夠硬朗的,今年高壽多少?”“79啦!”“人生七十古來稀,農場裏數您最長壽吧?”“哪裏,××活到88呢。”“那您也稱得上長壽亞軍呀。”“不過,××去年歸天了。”老農工感歎地說。“唷,這回可輪到你了。”談興正濃的老人一聽此言,臉色陡變,話鋒頓收。
這是因為說話者剛才接觸到老人最敏感的問題,老人肯定理解,快要輪到他歸天了。這個例子雖然比較極端,但這樣不懂事理的青年人還是有的。
8.不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塗脂抹粉。如果需要補妝,必須到洗手間或附近的化妝間去。
9.不要耳語。耳語是被視為不信任在場人士所采取的防範措施,在大庭廣眾之下與同伴耳語是很不禮貌的事。
10.忌言而無信——社交活動中,最重視一個“信”
字。言而有信者,會得到大家的尊重;言而無信者,會失去大家的信任。在社交場合中,說話要算話,決不食言,要言而有信,行而有果。
11.不要忸怩忐忑。假如發覺有人在注視你——特別是男士,要表現得從容鎮靜。若對方曾與你有過一麵之緣,可以自然地打個招呼。若對方與你素未謀麵,不必忸怩忐忑或怒視對方,可以巧妙地離開他的視線範圍。
語言
1.開玩笑不宜過分。朋友、同事之間開開玩笑,可以融洽關係、活躍氣氛,增強團結。但開玩笑要合適適度,要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因內容而定。如果玩笑開得過分,將使對方感到不愉快,甚至影響與對方的關係,玩笑過度是社交的一個大忌。
2.交往中切忌用肩膀相互碰撞,這種行為一般隻發生在摯友之間,否則,身體碰撞是極為失禮的行為。
3.不要用輕蔑粗魯的語言對別人說話。輕蔑粗魯的語言使人感到受侮辱,驕橫高傲的語言使人與你疏遠,憤怒粗暴的語言有可能將事情導向不良後果。本來,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信息和感情的工具,但惡語卻是損害別人尊嚴、刺痛別人神經和破壞相互關係的禍根。同時還應看到,惡語不僅傷人,其實也傷害了說這類話的人,它不僅使別人受到了侮辱,同時也貶低了自己的人格。惡語傷人者,其本人必定是個缺乏素養和道德低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