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人進行愉快的合作,以及建立廣泛的人脈,贏得積極的支持與聲譽,就要“智圓”。
香港著名歌星鄺美雲,曾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三名。在競選期間,記者提了一個刁鑽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不好,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確棘手,可鄺美雲的回答卻發人深思。她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注意到沒有,讀書時成績一流的人畢業後幹什麼?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幹什麼呢?他們中很多人卻當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板。”
成績一流的打工,成績二流的卻當老板。追憶起來,那些最有名、最有錢的,往往是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人,而那些成績一流的同學走上社會後卻往往並不出眾。為何如此?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之道。
由此觀之,對任何問題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不能人雲亦雲,也不能不顧條件而一成不變。思考問題,多一些辯證法,少一些僵化,是大為有益的。
一個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麼?你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那些成功的經理、廠長,甚至專業性很強的工程師、律師、醫生,他們的成功是否因為他們的專業技術都是最好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善於為人處世,會有效說話,推銷自己。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專家戴爾·卡耐基曾這樣說:一個人的成功隻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可我們的教育卻過分偏重於前麵的15%,而對後麵的85%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置之不理,實際上後麵的85%對人而言更加重要。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對鄰居說:“我家有一盆花,你幫我修剪一下吧?”對方一定會讓你滾到一邊去,“哼,要我給你賣體力。”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我發現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別漂亮,你在這方麵造詣很高。哎,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麼剪才漂亮?”
對方一定就會高高興興地幫你剪花了。同樣一一件事情,說話的方法不同,導致的結果就截然不同,這就是技巧的作用。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八麵玲瓏,但心術不正的交際高手,由於缺少“方”之靈魂,他們最終將難以成功。但同時我們也經常看到不少做人非常本分,待人非常真誠的職場人士,由於缺少“圓”之藝術,鬱鬱不得誌,也很難獲得成功。因此,內方外圓的為人處世之道是職場人士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凡事都學會內方外圓,內守原則,外現圓融。這樣,才能在世間做事“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