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社會不公、小人當道”,是否反思過是因自己過於“剛毅”而導致的人際緊張,由於自己的缺乏變通而導致的處事僵硬?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就要學會改變自己“剛正不阿”的性情,因為它往往是惹火上身的“火苗”!
順治十六年,蒲鬆齡上京入住某客棧,自恃才高,要求對對。範文程出句曰:“千裏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
蒲鬆齡清楚地記得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有對聯天子之稱的朱元璋給四川重慶府一個落魄秀才的出句。當年重慶秀才的對句是:“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這一對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馬屁又拍得恰到好處,曾得到朱元璋的封賞。於是蒲鬆齡不假思索,也依樣畫葫蘆,隨口應對道:“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
正是這“大明君”三字,觸痛了清朝那根敏感的神經。順治知道後,原打算將蒲鬆齡下獄治罪,隻是礙於聯對之間,口說無憑,不便嚴辦,最後下旨:“永不錄用。”
可憐的蒲鬆齡還被蒙在鼓裏,接二連三地參加科舉考試,連一個舉人都沒考上。後來他在《聊齋誌異自序》中說:
“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一代才人,遭遇如此不幸,“孤憤”也是情有可原的。
當時,假如蒲鬆齡能冷靜一些,變通一下,來個與時俱進,將對句改成為:“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清君。”
那麼,也許就會是另一番情景了。因為範的這個出句,考的不僅僅是文才,更主要的是測試人心。而蒲鬆齡卻未能勘破玄機,錯過了一次平步青雲、飛黃騰達的機會。
不過話又說回來,倘若蒲鬆齡對成了“大清君”,說不定就是清朝官場上多了一位政客,而中國文學史上卻少了這麼一位偉大文學家和一部不朽的巨著《聊齋誌異》
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蒲鬆齡就因一字之差,不懂得靈活變通而改變了他終身的命運。由此可見,做人還是圓滑點好。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見到這樣一類人,他們不論在人際關係上,還是在變化無常的環境中,總能如魚得水,立於不敗之地。不論世道如何變遷,不變的是他們依然能過著理想的生活,由此看來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圓滑之道,才能將人生經營得如此豐富多彩。
在社會這條大河裏,人人都如同一塊棱角分明的石頭,經過許許多多人和事的打磨和艱難的考驗之後,人身上那股與生俱來的銳氣和棱角就被打磨得十分圓滑,就如同那隻酒瓶,學會將自己的鋒芒收斂在圓滑的外表下,才能更好地適應潮流的變遷。
每個人的性格、思想、觀點等都不可能一致,所以矛盾、分歧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是經常有的現象,如果你身上的棱角太多太尖銳了,那矛盾與分歧就會更多,更容易激化,也就會給你的生活以及他人的生活帶來無盡的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