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生活中的糊塗藝術(1 / 2)

糊塗和聰明是相對而言的。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若精明,的確可以占不少便宜,但人太過於精明了,別人必定會因精明而加以防範,這是許多精明的人看不到的。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兩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過三次的;因為一次精明是啟發,二次精明是教訓,三次精明就是警惕了!

常言說“水至清則無魚”,並不是認為可以隨波逐流,不講原則,而是說,對於那些無關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應當過於認真,而對那些事關重大,原則性的是非問題,切不可也隨便套用這一原則。漢代政治家賈誼說:“大人物都不拘細節,從而才能成就大事業。”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一些自認為聰明的人大事糊塗,小事反而不糊塗。他們特別注意小事,斤斤計較,哪怕是蠅屎之汙,也要用顯微鏡去觀察,用放大尺去丈量。於是,在他們的眼裏,社會總是一團漆黑,人與人之間隻剩下爾虞我詐!

其實,人的一生不應該對什麼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精明時要精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

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而關鍵時刻表現出大智大謀。

難得糊塗也是大智若愚的另一種說法。可以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這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

所謂愚,就是指糊塗,該糊塗時,就不要顧及自己的麵子、地位、學識、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就一定要聰明。隻有學會由聰明到糊塗,由糊塗到聰明的轉化,才能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凡事所累。

這樣你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難得糊塗”的另一層意思也就是做人不要過於“精明”,太精明露骨會招人討厭。人與人的情感溝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過於精明就很難得人心。對人不必精明,對朋友,傻點更好。做人精明露骨,實則是一種小聰明。

而另一種情況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逞聰明,引火燒身。

三國時代的楊修,可謂是聰明絕頂,他好幾次都聰明過了頭,大顯才智,結果引起曹操的忌恨,將楊修殺掉。

任何人的正常交往都是平等的,如果你不講究,言辭不考究,說話居高臨下,隻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顧”。隻有大智若愚,並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孔子周遊列國,遇見高矮二位獵人在爭吵,於是走過去問是怎麼一回事,矮個子獵人說:“我說三八等於二十四,而他卻說三八等於二十三,為此,我們拿出今天的獵物來打賭,贏者獵物就歸他。現在你孔聖人來了,正好做個裁判。”矮個子獵人沒想到孔聖人卻說:

“那你就把獵物給高個子獵人。”矮個子獵人心中不滿,念叨著說:“什麼孔聖人,也不過如此而已,三八等於二十四,連小孩都懂的真理,你都不知,恐怕是空有虛名。”於是孔子就對矮個子獵人說:“正因為三八等於二十四是連小孩都懂的真理,你堅持真理就行,幹嗎還要與一個根本就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討論這種不用討論也明白不過的問題?你輸掉的是一天的獵物,贏到的是深刻教育,而他得到的是一天的獵物,贏得的卻是一世的糊塗。”

做人應該是:用睜開的眼睛透視世界的美麗,用閉著的眼睛消除世間的無奈。

人生在世,無一例外要受到世俗的幹擾,這時候就是我們選擇一種生命狀態的時候了,有的人選擇清醒地活著,睜開雙眼仔細地觀察著這個世界,一點塵埃和沙粒都不能入眼,這就是一種聰明嗎?並不然,這隻是一個自作聰明的做法。而另一種生命狀態就是不去太認真,該清醒時清醒,該糊塗時糊塗,而適當的糊塗,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靈保持一分寧靜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