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O 1傳說(1 / 3)

遼西,自古就是胡人的地方,天蒼野芒,百裏也看不見人家。

夏天時日是雜草叢生,冬天就是白茫一片。

本來多旱日,少晴天,人煙稀少,但旱澇也都有收成。

人口繁衍也不算特別稀疏,大都是闖關東過來的。

靠近邊關和蠻夷,是通往關裏的咽喉,也是自古的兵家必爭之地。

前後都是邊關,來往都是些當兵的,本土農民也少。

清朝的康熙帝看關東地方人眼太過稀少,便不想自己的老祖業過於荒廢。

所以讓漢人免稅開荒,救濟關東的人口和開墾關東的土地。

隨著人口的增加,關東也繁榮起來。

關裏的客商多了,前後就需要個落腳的地方。

而前後百裏荒無人煙,就得晝夜趕路,多有不便。

一次一個藥材商看遼西四處需要個歇腳的地方,便放了自己的藥材生意,在大道的交彙處搭了幾間房子,做起了自己的客棧主。

剛開始人也稀少,過路的認為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營生,以為是個黑店。

後來人也誠信,買賣做的也就興盛了。

每到冬天,關裏的客商收藥材,收皮毛的都要路過,店裏店外也熱鬧得很。

老板四十歲上下,人也熱情,來往的人都念叨著好。

但是這老板卻獨獨沒有妻子,來客嚷嚷著男人做飯不好吃,要個老板娘。

老板也沒辦法,解釋說自己需要個緣分,這東西需要自己去遇。

來客都哈哈大笑,認為這來往行腳的都是爺們,也不見個女人,去哪裏遇見。

卻不成想,這年冬天,老板來了個媳婦。

沒人知道這個媳婦的來曆,但都知道這媳婦不一般,摸樣俊俏得像個天仙,唇白齒紅,冬天小臉通紅通紅的,要多可愛有多可愛。

隻是這老板娘來了以後,店裏多了個不成文的規矩,不許帶狐狸皮毛的客商住。

這規矩一出,可苦煞了來往的關裏皮毛商人。

半夜三更有人敲門,隔著門縫老板娘聞道狐狸皮的味道,說什麼也不給開。

就算拿著金條銀兩,老板娘也不依舊是不給麵子。

後來老板看天外太冷,就拿著兩張被將客商送進了馬棚。

老板娘貌美,老板人也老實,也就有人惦記。

附近的山上有夥胡子,聽人家說老板娘好看,就打起了歪主意,這天晚上,幾十人來到店門口,可是剛進門檻,頭領就發現自己的渾身發癢。

退出門外發現自己胳膊上長起了狐狸的皮毛,頭領嚇得夠嗆,幾十人也就退出了客棧,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打老板娘的主意了。

老板娘跟了老板二十年,後來也沒人知道她去了哪裏。

隻是這老板後來尋了個小丫鬟,六十歲的年紀居然生了個胖小子。

老人六十得子,名叫周方雲,在整個地方也算是個奇事。

隻是凡事見過這小兒的卻無不稱奇的,模樣倒不是說多好看,就是這股聰明勁恐怕是老學究也比不上。

五歲就背得唐詩三百首和千字文,至於百家姓更是不用說。

對於小兒,老人甚是喜愛。

這孩子也長誌氣,在二十歲那年進京趕考,中了舉人。

中舉之後令人驚奇的是,放棄了繁華富貴和做官的機會,回到遼西管起了父親的營生。

老人看見自己以為出息的孩兒竟然如此,在他回家接手過後的三天一氣撒手人寰。

臨死前抓住了小兒的手,隻說了一句,不要招狐皮商人住。

小兒也沒說話,那老人便身子一硬,吐氣了。

小兒披麻戴孝經營了三年,三年以後就對店麵開始了大動手腳,周圍花了不少錢建起了飯館,從關裏雇來夥食師傅。

營生越來越好,這人把學文的頭腦全用在了開店上,後來在遼西地麵沒人不知道周嚐鮮飯館。

隻是這周方雲和他爹一樣,店裏不收狐皮商販。

生意越做越大,這狐皮商販越來越不滿。

有天幾十人個關裏的狐皮商販聯合,在門口鬧事,說什麼也要進來。

周方雲沒有說話,隻是在店裏最豪華的幾個房間收拾幹淨,將一群人請了進去。

這些人看著滿屋的華麗裝飾,這些商販舒舒服服的住了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