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慶六年,揚州城中的南慶大軍被石遠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繼續鎮守揚州,另一部分則是在石遠的帶領下去了金陵。之前本來應該退守金陵的南慶三軍,在過了三個月之後終於來到了早就已經物是人非的金陵。
石遠之所以選擇讓趙武昌定都金陵,除過金陵是他的根據地之外,主要的原因便是金陵已經有了改革的基礎。
所謂破而後立,並不是難在了“立”,而是難在了“破”!石遠之所以會趟這趟渾水,也是因為當初在金陵的時候他發現一廂情願的做法並行不通,因為別人可不會管你的遠大抱負。雖說當時與青蓮教動手完全是被逼無奈的,但在此之前他也是做好了準備的。說是偶然,但實際上結果卻是必然的。
金陵城在落到石遠手中之後,他雖然還沒有多少時間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總算是將一個整體的框架樹了起來。而關於文化知識的傳播他也完全沒有落下,短時間內或許還看不出效果,但在三四年之後,那些接受了文華熏陶的學子開始步入,勢必會讓自己理想的社會體係形成。
即便石遠隻不過才離開金陵兩個月而已,但金陵的景象還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僅僅是體現在金陵與揚州之間範水縣等縣城的繁榮昌盛上,更是體現在金陵城裏城外的建築擴張上。
按照石遠的吩咐,整個金陵城城南外的工廠現在已經全部遷移到了城北,而除過當初的郭家窯口,林家的文具長之外,大型的煉鋼廠,紡織廠也全部開始籌建了起來。即便現在的技術還不算先進,但這種流水線似的生產方式已經開始流行了起來。
當然,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石遠的兵工廠。
除過大量重工廠的建立與推進之外,金陵城的基建工程也在大力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水泥這種建築材料已經開始普及,金陵與揚州兩地的官道也開始重新被修繕。不過讓人有些不解的是這一次從金陵到揚州的官道竟然修了兩條。有一條好像是叫什麼鐵軌……根本就沒有人知道這種特殊的官道到底有什麼用處。
總的來說此時的金陵城已經進入了突飛猛進的爆發式發展狀態,而除此之外,金陵城也開始形成了獨特的文華圈——金陵文化圈。
像是聞言先生、蘇易峰這些老舊的傳統儒家代表已經被淘汰,而不論他們之前對石遠做了什麼,在這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之後,他們便徹底的放棄了對石遠的任何想法。因為他們已經與石遠不是一個層次的人物了,他們更是被整個金陵文化圈所抨擊、鄙視,除了融入之外他們沒有別的辦法。
而除過這些小人物之外,莫淩天之前留在金陵的一些棋子,像是柴福貴也選擇了同樣的命運。在這種大勢麵前他們已經很難在金陵城中掀起什麼風波了,或許就這樣在金陵城中古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呢。
所謂的金陵文化圈,就是以百業書院為中心形成的不同於大慶任何地方的特有文化圈。在金陵,人們逐漸的意識到理學的重要性,也逐漸開始尊重那些能工巧匠。而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現象,這當然就要得力於金陵經濟的發展,那些凡是有手藝的人全部聚集起來,得到了重用,而那些飽讀詩書的所謂學子,卻成了遭人摒棄的人……在這樣的氣氛之下,加上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金陵城中的人認知以及思想便發生了全麵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