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過分謹慎,錯失良機(1 / 2)

諸葛亮在其所著的《將苑》中曾寫道,“用兵的原則以何為先呢?不外乎以禦敵為先。禦敵的關鍵在於把握時機,注重速戰速決,而不以巧妙的持久戰為貴。”這一論斷不論是從兵法上還是從實際作戰中,都是無懈可擊的。然而,雖然諸葛亮深知應變及速勝之道,卻在作戰中不能實際運用,可以說他隻能稱得上是一位“紙上談兵”者了。

北伐出祁山時,蜀魏以秦嶺為界對峙,諸葛亮取長安必經秦嶺,而過秦嶺有三條通道:一是東路子午道,其地勢險要,不易通過;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較近,蜀漢可經此路攻占郡縣,直入關中而取長安,但途中有棧道500裏,行軍困難;三是西路由陽平關繞道渭水之西,從大路出發,由祁山攻向隴右,攻占涼州,再取長安。諸葛亮當時決定走西路直取涼州。但是北伐軍第一軍團主將魏延卻提出了不同意見。魏延在諸葛亮召開的“軍事會議”上提出:

“聽說,鎮守長安的夏侯懋是曹操的女婿,是個年輕而又不懂兵法的人。隻需我帶領五千精兵加上五千後援部隊,就能由褒中出發,經秦嶺向東方進軍,由子午道再轉往北向,不出十日就可以抵達長安。由於此路大多在山區,隻要行軍隱敝,就不會引起夏侯懋的注意。及至兵臨長安城下,夏侯懋必在驚慌之下棄城而走。主將一逃,長安城內多為文官,即垂手可得。到那時,長安城內無數糧草、兵器為我所有,我軍即可立即加強防備。再說,魏軍由洛陽派出援兵,至少也要二十日之久,這時丞相也會有足夠的時間,率大軍出斜穀和我會師。如此一來,關中地區必定可以完全屬於我們了。”

可以說,魏延的分析和短線突擊戰術是完全建立在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準確判斷基礎之上的,這一戰術,對於各方麵都處於弱勢的蜀漢方麵來說是最實用而又有效的。然而,諸葛亮過分謹慎,他直謂有“萬全之計”,認為魏延的戰術太冒險,所以堅決不予考慮,而是采用以趙雲在東線製造疑兵,給魏兵以出斜穀、攻占郡縣而直入關中的假象,實則由他自己率主力反出祁山,向西攻擊涼州的南方重鎮,再倒過來威脅長安。實際上,就是采用堡壘戰。然而,其結果又如何呢?

長線作戰使得蜀漢北伐軍陷入持久戰之中,雖然一時攻下涼州南三郡,然而很快就在魏軍的強大攻勢下得而複失。而以後司馬懿看準了蜀漢方麵的弱勢,正好采用持久戰耗盡諸葛亮的“元氣”,甚至連他的性命也耗於五丈原上。

由於過分謹慎,所以諸葛亮看不到“五千兵馬受困“與”關中唾手可得”之間的輕重,更看不到魏延短線突擊與他的長線穩戰之間的優劣。

更為可悲的是,魏國滅蜀漢時,分兵入川,一路由鄧艾絆住薑維,使其不得分身;另一路由鍾會輕鬆奪取漢中。而鍾會兵分三路取漢中,其中兩路分別取斜穀和子午道。與魏延當時的戰術如出一轍。

諸葛亮明知速戰乃用兵之道,卻又過於謹慎而力求“萬全”,這種缺乏因地製宜精神的戰術運用,是由他謹慎的個性決定的。昔日曹操“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遂於當陽長阪坡大敗劉備;而諸葛亮卻死守“必蹶上將軍”的古訓,這種死抱兵法、缺乏創新的用兵之道,實與趙括相差無幾!

創新思維的提出,幾乎改變了整個世界。“不創新,就滅亡”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隨著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因循守舊早已成了平庸者才會保持的觀點,一個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的人,無不標新立異,在求新求變中謀求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