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過於迷信完美主義(1 / 2)

諸葛亮是曆史上鮮有的文人帶兵者,而且經常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可以說,他既能策劃戰略,又能在戰術上和勁敵一較高低。隻是,縱觀諸葛亮一生的用兵,實際上敗多於勝,究其原因,實因他過於迷信完美主義,缺乏應變能力所致。

一個人的行為是由他的個性決定的。諸葛亮在隆中躬耕10年之久,等到出山時已經27歲,他的性格及心態在這一時期已經基本形成。而且,他以後的用兵之略,大都采用這一時期所讀的兵法而判定,因此,即使他並不是一個“盡信書”的紙上談兵者,但是由於缺乏實際作戰經驗,難免過於遵循兵書謀略,以至過於迷信完美主義。

其實,在諸葛亮與劉備於草廬中白日夢般地討論“公司的發展規劃”時,他的清流派思想支配下的完美主義就已經暴露出來了:

一旦天下大勢有變,便可遣一上將率領荊州兵馬北上,直接攻打洛陽,將軍再領益州軍團,由秦川進攻關中,還怕百姓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嗎?如果真能依照此計劃而行,那麼將來的霸業可成,漢室一定可以中興。

這是《隆中對》中最能打動劉備的地方,也是常被後人稱誦諸葛亮目光遠大的地方。然而,透過其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光複漢室”的誌向,不難發現諸葛亮具有缺乏理性的完美主義傾向。以當時的形勢及漢獻帝的地位而論,興複漢室完全是不切實際的癡人說夢,是徹頭徹尾的完美主義。

如果說當時諸葛亮尚缺乏實踐經驗,那麼,在他曆經十多年的“職場”洗禮之後,仍然頑固不化,死抱光複漢室的柱子不放,則顯得完全不可理喻了。為光複漢室而發動的北伐戰爭是他被完美主義繩索縛住後的必然行動,在此之前,他在《出師表》中依舊癡人說夢:

今南方已完,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凶,光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為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美夢,不惜以雞蛋碰石頭,如果漢朝真能興複,倒真是“天理何在”。

有了完美主義的戰略擬定,就會有行動上的縮手縮腳、循規蹈矩。諸葛亮首出祁山時不敢采用魏延的短線突擊戰術,從而使得蜀漢北伐軍陷入長線作戰的困境,這就是完美主義的具體體現以及直接後果。而其後來被司馬懿“拖”死的命運,也無疑是完美主義的必然結果。

完美主義害人哪!

剖析諸葛亮的完美主義,不禁令人想起“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冒進主義,事實上,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共通之處,那就是認識上的盲目自信,缺乏客觀實際的眼光,不能從實際出發。

冒進主義者最容易急功近利,他們看不到工作中的風險和困難,總是以為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從而陷入了極端自信的泥灘之中。他們的自信,絕不同於一個成功者所必須具備的進取心和知難而上的精神,而是一種缺乏理性的“衝動”這種“衝動”在冒進主義者的思維中形成定勢,從而在其所有的行動中都多多少少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