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擅於分析而又相當自負,這種個性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豐功偉績;然而,由於他走了極端,將擅於分析發展成處處顧慮,將自負發展成武斷,所以導致他在許多決策和行動中瞻前顧後,缺少冒險一搏的勇氣,從而錯失了發展良機。
魏延兵出子午道之計,雖然冒險,但也有相當程度的可行性。“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這本身與諸葛亮“出秦川”之計不謀而合。同時,魏延此計合乎兵法“知己知彼”的作戰原則。他對夏侯懋及曹魏的部署把握得十分準確,對行軍環境和路線更是相當熟悉,這都是直取長安的把握所在。有了這些可行性,再加上魏延本身的勇猛和經驗,確實有冒險一搏的必要。
然而,諸葛亮雖然考慮到了魏延所說的優勢,但是他謹慎而自負的個性使他不敢冒險一搏。諸葛亮當然有他的分析,他認為,魏延孤軍深入關中,魏國大軍很可能會切斷其後援通路,使其陷入困境而被擊潰。這種分析當然不是沒有可能,但是,魏延的短線突擊與諸葛亮的長線持久戰比起來,哪一個更可行呢?
蜀漢本在三國之中國力最弱,根本沒有實力與強大的曹魏打持久戰。與其在持久戰中耗盡國力,為什麼不冒險一搏,以“五千人馬受困”的危險去搏取“鹹陽以西,一舉可定”的大利呢?諸葛亮自認為可以“安取坦道,平取隴右”,然而,其結果又怎樣呢?四次大規模北伐皆無功而返,消耗軍資不計其數,最終也沒有因“依法進兵”而取得北伐成功。
試想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孤軍深入而能與漢高祖劉邦會於潼關,最終大敗楚軍,那又何嚐不是采用大膽的冒險戰術以取得勝利的呢?而後來鍾會取漢中時取道斜穀和子午道,正與魏延計劃的路線相同。但是,諸葛亮瞻前顧後,缺乏冒險一搏的勇氣,錯失了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雖有意謀取陳倉,然而曹魏早有所準備,又怎能輕易圖得?
實際上,隻要生存於這個世界之上,就會有風險存在。“天上掉冰雹,也能砸死人”,更何況在千變萬化、複雜難測的市場環境中呢?市場規律中惟一永恒不變的就是變化,這就在客觀上決定了某些事態的發展是人力所難以完全把握的。然而,難以把握並不意味著不去行動,因為市場競爭不進則退,沒有參與就得不到利益。
所謂不可抵擋的霸氣,實際上是對自己的決斷有超乎常人的自信,並且能提出異於流俗的見解,以及具有勇於冒險的膽識。
古人說:“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其實,市場商機無限,而每一次機會又都充滿風險,能否抓住商機,就看你有沒有向風險挑戰的勇氣。如果缺少了這種勇氣,那就隻有眼睜睜地看著機會溜走,或者以羨慕的眼光看著它被勇敢的人們抓住。因此,即使是善於作事前分析的諸葛亮,因為隻能“看到”而不能去“做”,結果依然一事無成。
路是有心人走出來的,事業是有膽識的人所建立的,而人類文明的發展與科學進步則更是靠這些勇敢的人巧心構思、大膽開創的。所以,膽識是所有不甘平庸者特別是所有開創事業者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風險時時存在、處處存在,可以肯定,的確有很多人冒險失敗了,可是,成功與失敗相輔相成,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有膽識的聰明人士是絕對不會因為風險的打擊而喪失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