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積小勝不能成大功(1 / 2)

諸葛亮對兵法頗有研究,所以,在他一生的用兵中,都能找到兵法運用的痕跡,以致演義中將其描寫得神乎其神。“草般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八封陣圖困陸遜”、“七擒陣獲”、“空城計”、“死諸葛亮嚇走生仲達”等等精彩傳說,都成了諸葛亮運用兵法的智慧閃現。而且,他一生的兵法著作頗多,其中《便宜十六策》中的部分內容和《將苑》等,堪稱祖國兵法學上的奇葩。

然而,縱觀諸葛亮一生的作戰“業績”,敗多勝少,積小勝而不能成大功。特別是從建興五年到十二年的七年間,諸葛亮前後進行四次大規模的北征軍事行動,雖然其間也曾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功,但是最後都無功而返。這固然是因為蜀、魏間的實力相差懸殊,但是諸葛亮過於謹慎,即使在關鍵時刻也不敢冒險一搏的慎戰“兵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正如陳壽在《三國誌》中所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其實,演義中關於“六出祁山”的過程,十有八九是藝術化的虛構。實際上,諸葛亮北伐共有四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第一次雖然出祁山,但因街亭失過而兵退漢中。至當年冬天,北伐軍圍攻陳倉,久攻不下,又被曹真的援兵所拒,加之糧草不足,諸葛亮於是撤軍返回成都。魏將王雙率軍追擊,結果被魏延的伏兵擊破,王雙也被並當場斬殺,這成為第一次北伐的惟一收獲。此次北伐,雖有攻占涼州三郡及斬殺王雙的“小勝”,然而最終仍是無功而返。

建興七年春天,諸葛亮發動第二次北伐,派陳式偏師攻打成都及陽平郡,雍州太守郭淮來拒。諸葛亮率主力部隊突至建威,大有再出祁山,攻向西縣及街亭之勢。郭淮於是急忙撤回街亭,武都、陽平二郡遂被北伐軍攻占,並從此納入蜀漢版圖。

建興八年,魏國派曹真從中路攻漢中,司馬懿溯漢水而上,欲進入蜀地以和曹真會師,郭淮由祁山南下攻打武都郡及建威郡。然而“天公不作美”,曹魏南征軍遇大雨而絕路,魏國內部一致上書魏帝曹睿結束此次南征。就這樣,曹真及司馬懿兩路大軍不戰而返。郭淮則被魏延和吳懿大敗而歸。此次防禦戰幾乎不了了之。

建興九年,諸葛亮以木牛運糧再出祁山,派魏延為先鋒直接圍攻上邦以圖涼州,並試圖待魏援軍一至則內外夾擊,以報當年失街亭之仇。然而,司馬懿堅守不出。其間由於司馬懿受到內部壓力而不得不小規模出戰,派出張郃率奇兵攻擊北伐軍王平的部隊,然而遭到魏延突擊,損兵折將無數,司馬懿遂退兵堅守。北伐軍很快又陷入糧草不濟的困境,於是被迫撤軍。張郃率軍追擊,反被諸葛亮發明的損益連弩射殺,這成為第三次北伐的惟一收獲。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在整頓了國內政治問題後,又憑借發明改進了的木牛、流馬運輸糧草,發動第四次大規模北伐。其主力出斜穀駐紮於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於謂水南岸。最終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又無功而返。倒是在數次北伐中屢屢建樹奇功的魏延反而在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下死於非命。

諸葛亮數度北伐,連年用兵,雖有小勝,終無所成。在兵力對比薄弱,後勤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他既缺乏當初項羽破釜沉舟的魄力,也沒有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奇謀。積小勝不能成大功,這與他“應變將略”方麵的欠缺不無關係。尤其是與司馬懿的兩次交手,更顯得無計可施,甚至為激其出戰而使出“下三濫”的手段羞辱與謾罵對方,但是,最終還是司馬懿計高一籌。雖然實力是根本因素,但是在具體的戰術應用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也不乏先例,主要看誰能善於用兵,善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司馬懿認為諸葛亮“誌向很大卻把握不住機會,多有謀略卻難下決斷,喜好用兵卻缺乏權衡輕重及應變的能力”,這應該是最中肯的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