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關羽失荊州、劉備東征失利之後,蜀漢政權其實已經由短暫的輝煌轉入衰落。當時的三國,孰強孰弱已是不言而喻。或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緣故,諸葛亮當時卻表現得似乎很自信,對蜀漢的弱勢一點兒也不敏感。
《出師表》中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凶,光複漢室,還於舊都……”由此可見,諸葛亮對自己發動的北伐戰爭抱有十足的信心。
即使是在首出祁山失利之後,諸葛亮似乎仍然沒有意識到敵我雙方之間的差距。就在被後人稱道不已的《勸將士勤攻已闕教》中,諸葛亮說:“大家同心同力,敵人會很快地被消滅,勝利不久就屬於我們。”當然,作為一篇戰鬥檄文,這隻不過是一句鼓舞人心的話而已。但是,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操權者,他這種盲目自信的心態最終造成的後果是可怕的。事實證明,當他將如此的心態和認識付諸實際行動時,最終給蜀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然而,諸葛亮是真的“當局者迷”嗎?當然不是。其實他比誰都清楚蜀漢弱而曹魏強,即使沒有“大意失荊州”和劉備虎亭慘敗等毀滅性的打擊,蜀漢的實力也是三國中最弱的。正是基於此,諸葛亮才屢屢“低三下四”地聯合東吳,以增強己方的力量去抗曹。而且,在北伐之時,諸葛亮更是不敢正麵攻擊魏軍,而是采取局部優勢戰術,試圖先從涼州入手,再圖關中。可見,諸葛亮完全是“知其不可而勉強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的確值得讚揚,然而,諸葛亮代表的是整個蜀漢的利益,這種“勉為其難”的行動無疑是一種盲目和蠻幹。
可以說,諸葛亮為了實現自己“知識分子的時代理想”,不惜盲目地以小搏大,使整個蜀漢政權陷入了危險的境地之中,也將自己推上了一條不歸路。
諸葛亮北伐的失敗乃至蜀漢的最終亡國,其實都是曆史的必然,這是由其實力和曆史大勢所決定的。曹魏在三國中占絕對的優勢地位,所以它能夠堅持到最後。而最終晉統一中國,則是由“分分合合”的曆史杠杆支配的。在曆史規律麵前,即使是實力雄厚的魏國,最終也免不了被取而代之的下場。諸葛亮及整個蜀漢上下死守著“光複漢室”的宗旨,試圖逆曆史潮流而行,最終隻能導致失敗。在此基礎上的所有競爭,本身就是盲目的競爭,何況諸葛亮明知實力不濟還要大規模興師動眾,這種不合規律的“以小搏大”實在不可取。
當然,這裏不是說以小搏大絕對不可取,也不是說以小搏大就不會成功,實際上,往往有很多人在創業時並沒有雄厚的實力,也沒有廣泛的社會背景,一般隻能是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在激烈的商場競爭中,這樣的創業者常常是以小搏大,而他們也照樣成功了。然而,有誰見過一個方向錯誤而又兩手空空的人能“以小搏大”,走向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