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空耗實力,沒有業績(1 / 1)

諸葛亮前後四次大規模地興師北伐,幾乎全都是因糧草不濟而被迫撤軍。圍攻陳倉不下,諸葛亮數萬大軍每日耗糧龐大,最終“糧盡而還”。在與司馬懿的兩次交鋒中,前一次諸葛亮由武都到祁山、由祁山到鹵城及邦城的戰線拉得太長,雖有“木牛”運糧,但終“糧盡退兵”。最後一次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以“流馬”運糧,並進行屯田,準備長期性的自給自足,然而,司馬懿仍然抓住蜀漢實力不濟的弱點,采取堅守戰術,最終迫使蜀漢撤軍。不幸的是,諸葛亮的全部身心也消耗殆盡,最終命喪於五丈原。

蜀漢雖有“天府之國”的益州作為根據地,然而,自從劉備建國以來,幾乎征戰不斷,其實力消耗可想而知。何況,蜀漢憑一個益州之力,卻對付擁有九州實力的曹魏,其糧草供應肯定相當困難。諸葛亮治理蜀漢時,雖然,十分重視經濟和農業的發展,但是他所發動的北伐戰爭,連年用兵,大量的物資被消耗在了前線上。更為可悲的是,諸葛亮的北伐戰爭,完全是一場空耗實力而沒有收獲的戰爭——雖然不是窮兵黷武,但這樣治國有何高明之處?

自古打一個仗都是要耗費實力的,即使是那些“不戰而勝”的用兵,其準備階段就已經耗費了大量糧草和錢財,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諸葛亮所發動的北伐戰爭,幾乎動用了蜀漢大半兵力,但是,在曹魏數十萬大軍的反擊下,蜀漢士兵的鮮血定是染紅了祁山。街亭一戰,數萬名蜀漢士兵全部降敵,損失糧草兵器更不計其數。在圍攻陳倉的戰役中,由於陳倉易守難攻,加之魏將郝昭智能雙全,所以數萬兵力二十多日也未攻下僅有幾千人的陳倉城,而且消耗了大量武器裝置。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在與司馬懿對陣渭水之際的壯原爭奪戰中,蜀軍大敗,士兵落水逃命,死傷萬餘人。“三國無義戰”,諸葛亮所發動的北伐戰爭,無功而“草菅人命”,這與司馬懿“不用一兵一卒”就拖死諸葛亮的戰略戰術比起來,實在有天壤之別。

同時,諸葛亮的一場北伐戰爭,使本來就人才匱乏的蜀漢政權先後損失了馬謖、吳班、魏延等諸多大將,甚至連諸葛亮自己也“捐軀”於定軍山。這成了北伐戰爭對蜀政權實力的又一嚴重打擊。

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北伐戰爭空耗蜀漢實力,為以後蜀漢亡國埋下了隱患。日後鄧艾率三萬餘兵而能長驅直入,迫使劉禪投降,可見蜀漢實在內部空虛、無可用之才。這也是諸葛亮雖死,但其後繼者依照其遺命而繼續北伐的結果。

競爭憑的就是實力,所以,任何一個參與競爭者,都必須重視實力。要學會積累實力,增加實力,也要學會節約實力,控製實力的消耗。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資金是最重要的資本,也是一個企業實力的最主要體現。技術也是企業實力的重要方麵,但是它也可以用資金的形式表現出來;人才是企業的支柱,但是人才同樣要靠資金去培養和吸收;先進設備是企業運營的基礎,它更需要資金去購買和保養,並保持設備的正常運轉……總之,資金是企業的“糧草”,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

俗話說:“好鋼要使在刀刃上。”既然資金是一個企業的命脈,那麼,企業在資金運轉的過程中,就應該重視投資的方向和目標,應該將“錢”花在能為企業帶來效益的項目上。這樣不但能使企業收益,同時也可以保證資金的繼續正常運轉。否則,如果投資不到位,花費大量資金於一些毫無收益的項目之上,或者投入的資金(即成本)超過收入,那肯定會動搖企業的基礎、消耗企業實力。

投資是企業自始至終的任務和要求,但是資金如果被投入到固定資產方麵,那麼其它方麵運用資金的靈活度就會大大降低;而且,固定資產的投資往往是無法回收的,其利益隻能在耗損的過程中得以體現。所以,一旦企業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麵出現某些戰略性問題,往往在較短的時期內難以恢複過來。一方麵,由於初期資產往往投資巨大,對企業的整體經營有著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麵,由於固定資產無論是轉賣還是最後拆除,其價值都要大打折扣。

這就給企業領導者敲響了警鍾,投資時一定要精打細算,一定要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來決定投資方向和投資數額。應該本著對企業負責的態度,合理支配和利用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