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相信大多數國人都聽過和用過這句歇後語,也大略知道“借荊州”的由來,知道這場“騙局”的幕後操縱者是諸葛亮。
當初,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促成了劉、孫聯合,初步實現了“聯吳抗曹”的戰略。孫權出於同劉備在抗曹方麵的共同利益,於是傾力出擊,在赤壁之戰中一舉擊潰曹操的“百萬大軍”,為當時疲於奔命的劉備解了燃眉之急。劉備集團反而在這場戰爭退居二線。這一方麵是由於劉備當時實力不濟,根本在戰爭中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另一方麵,孫權方麵也不希望劉備在這場有很大把握取勝的戰爭中獲取太多的“戰利品”。諸葛亮當然對此心知肚明,所以,他鼓動劉備混水摸魚,趁機奪取了當時已歸附曹軍的荊南四郡,不但使劉備的事業起死回生,而且得到了日後打天下的最重要根基。
然而,作為赤壁之戰的主戰方,孫權對劉備的“越軌”行為當然十分不滿,可是為了不讓曹操趁孫劉雙方的矛盾而再度南侵,孫權並未作任何直接幹涉。不過,他仍然派出在赤壁之戰中建立奇功的周瑜統兵鎮守剛從曹操手中奪回的江陵,表示對荊州的積極企圖心,間接向劉備施壓。
在這種形勢下,劉備雖然占有荊南四郡,但是四麵皆受到周瑜的“監視”,成了一隻困獸,根本不可能向外發展。對孫權的圍困,劉備也不甘示弱,開始玩弄政治手段,上書名存實亡的朝廷,推薦孫權擔任徐州牧,明確表示希望孫權往東北方發展。然而,這一切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困境。無奈之下,諸葛亮又鼓勵劉備親赴江東會商孫權,希望連江陵一並劃入劉備管轄,這便是著名的“劉備借荊州”。
諸葛亮此舉當然不是無的放矢,“借荊州”確實有實現的依據。因為孫權派周瑜駐守江陵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而這一切最真正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向劉備施壓,而是為了抵製曹操。江陵若歸劉備管轄,勢必將防守曹操的重擔交給了劉備,從而節省了孫權的巨大軍費耗資。然而,孫權也明白劉備“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當劉備提出“借荊州”的時候,他立刻僵住了。最後,孫權幹脆以江陵是周瑜拚命打下來的為借口,表示必須由周瑜同意才行。周瑜本是強硬派,所以自然堅決反對,而且建議孫權西取益州,以完全包圍荊南四郡,最後一舉消滅劉備。
劉備狼狽而歸,而且在益州問題上進一步與孫權鬧翻,雙方“表麵君子,暗中較勁”,戰爭眼看一觸即發。不料周瑜恰在這時金瘡迸發而死。周瑜臨死之時,向孫權推薦了主和派的魯肅鎮守江陵。如此一來,形勢大為改觀,不但江陵方麵對劉備的壓力減小,孫權也不再堅持取益州。
繼周瑜之後鎮守江陵的魯肅,同諸葛亮一樣,都是堅決主張“孫、劉聯合”的抗曹原則,所以他積極主張將江陵“借”給劉備,由劉備負責西線防衛任務。孫權也冷靜下來,從長遠的利益考慮,答應了“借荊州”一事。於是,在諸葛亮和魯肅的共同努力下,劉備占領了荊州大部分地區。
隨後,劉備以荊州為“根據地”,一舉西取益州,而且將政治中心也移至益州,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如此一來,孫權心理沒法平衡了。當初孫權欲同劉備共取益時,劉備軟硬兼施地加以阻止,說什麼“我和劉璋同屬漢皇宗室,理應共同匡正朝廷”,以大義之名堅決拒絕,並立即布軍防衛東線,使孫權不得西向,孫權不得已知難而退。但此時劉備反而成了益州之主,跨有荊、益兩州。孫權認為受到劉備的欺騙,其實是對益州這塊肥肉眼饞,所以,雙方關係再一次惡化。孫權撕開臉皮,並以劉備已擁有益州為由,向劉備討還荊州。
不料,諸葛亮對孫權特使的答複是:“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孫權得到這種推托之辭後,怒不可遏,逐派兵攻打荊南三郡。劉備獲知軍情,於是親率大軍返回荊州,並且派遣關羽強行奪回荊南三郡。孫權一方麵派呂蒙和劉備硬拚,另一方麵派魯肅和關羽進行軍事對抗。不過一向主和的魯肅以大局為重,拒絕了孫權的命令,反而與關羽舉行“單刀赴會”的和談,同樣以劉備已占有益州為由,要求歸還荊州。然而,和談最終沒有取得實際進展。眼看大戰一觸即發,不料北方的曹操已得漢中,直接威脅益州。劉備隻得與孫權主動談判,雙方平分荊州,使這場爭戰暫時緩和下來,孫劉聯盟也得以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