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謙虛的陳述問題,避免觸犯別人

古語雲:“滿招損,謙受益。”謙虛是締造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催化劑,謙虛並不等於貶低自己,而是用另一種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

富蘭克林對人的性格頗有一番研究,在早年的時候曾列過一張表,列舉各種他所要達到的美德。幾年的身體力行後,他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到了後來,他還找出一件極應當達到的美德。他說:“我在當初改變自己的表裏,曾列舉了12種美德。但有一天,一個是教徒的朋友告訴我,說大家都認為我很自傲,原因是我在談話中一貫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且有輕視別人的樣子。我聽了他所說的話,立刻著手矯正這一個缺點,並且在我所列的表上,加上了虛心這一條。直到現在,我雖不敢自誇自己在這一點上有何成就,但在表麵上我確實改進了不少。我決心處處避免觸犯別人的感情。我還決心換掉自己過去經常使用的,帶有武斷性質的口頭語。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我陳述問題時所用的謙虛方式很容易被人接受而絕少遭人反對。

“在矯正的過程中,我當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因為我要克服我自己的本性,但習慣成自然,慢慢的我也就習慣了。同時,我在改善自己的過程中,處處注意談話的藝術,我時常壓製自己,而讓別人做一個擅長雄辯的人。”

富蘭克林將其所取得的成就歸為謙虛,但寬容與溫和的效力是誰也不能否認的。在談話中如果你使用冷淡、輕狂、傲慢的態度,可想而之,對方一定會立刻反對你或敵視你,這樣一來,你是肯定不能收到好的談話效果的。

無論你說什麼樣的話,無論在任何環境之下,無論你的話是有意或是無意的,對方是會仔細聽並詳細分析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是往往會和你的原意大相徑庭的。比如,你在敘述一件自以為得意滿足的事情,你認為這樣可以表現你的膽量,你的機警和長處,但別人是否會有同感呢?也許有,也許沒有,這就要看你如何運用你的表情、你的談吐去影響別人與你有同感了。

這樣說,並不是叫你隱藏自己的長處,也不是叫你貶低自己的身價,更不是叫你在談話中緘口不言。隻是想要你這樣做:假使是你和一個朋友交談,你說的話隻能占50%左右;如果是三個人交談,你說的話隻能占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是10個人一起談話,你說的話就應該占十分之一左右。總之,你無論在一個什麼環境之下,說話要運用一個適度的原則,隻有這樣,才容易使別人覺得談話的氣氛平等融洽,大家才會感到輕鬆愉快。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贏得了他人對你的尊重。

2、運用模糊語言,留下進退餘地

模糊語言就像演員演戲一樣,演得多了,自然就得心應手了。

語言是一門藝術,是我們一生都要潛心研究的藝術。語言藝術之一便是懂得運用模糊語言它是社交場合尤其是談判中經常使用的留有餘地的重要手段。因為受到人的思想情緒、談判內容、周圍情境等諸多因素的製約,談判的過程一般來說總是複雜多變的,節外生枝、出現始料未及的情況是常有的事。因此,談判的過程中,說話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餘地,不能說“滿口話”,要使自己所說的話像彈簧一樣具有一定的彈性,給自己留下可以進退的餘地。

模糊語言不僅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而且有很高的靈活性。因為適應性也強。談判中對某些複雜的論點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時就可以運用模糊語言來避其鋒芒,以爭取時間做必要的研究並製定相應的對策。

這種情況在外交會晤中經常可見。例如,客人友好地邀請主方去他國訪問,主方應按照禮節高興地答應下來,但往往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輕率確定具體日程,這時常以模糊語言作答:“我們將在適當的時候去貴國訪問。”這個“適當的時候”可以是一個月、一年、幾年之內,甚至更長時間,具有相當的靈活性。這樣既不會引起對方不快,同時又不使自己為難。

又如對某些很難一下子做出回答的要求和問題,可以說:“我們將盡快給你們答複。”“我們再考慮一下。”“最近幾天給你們回音。”這裏的“盡快”、“一下”、“最近幾天”都具靈活性,留有餘地,可使自己避免盲目做出反應而陷入被動局麵。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由此可一斑。

3、及時彌補言語失誤

人有失足,馬有漏蹄。失足了可以再站起來,失蹄了可以重新振作,而人失言了可以用妙語去彌補。

空姐在真正上崗之前都會經過一番很嚴格的語言訓練。盡管如此,作為空姐,有時還是不免失言。

有一次馬麗在航線上,和往常一樣本著顧客至上的服務精神,熱情地詢問一對年輕的外籍夫婦,是否需要為他們的幼兒預備點早餐。那位男顧客出人意料地用中國話答道:“不用了,孩子吃的是人奶。”

沒有仔細聽這位先生的後半句話,為進一步表示誠意,馬麗小姐毫不猶豫地說:“那麼,如果您孩子需要用餐,請隨時通知我好了。”

他先是一愣,隨即大笑起來。馬麗小姐這才如夢初醒,羞紅了臉,為自己的一時失言羞愧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