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他的話,鄉黨委書記委婉地講了一個故事:某電影導演,為拍部片子四處尋找合適的演員。一天,發現了一個合適的人選,便通知他準備試鏡頭。這個人十分高興,理了發換上新衣,對著鏡子左照右看,總感到自己的兩顆“犬牙”式的牙齒不好看,於是到醫院把牙齒拔掉了。後來,當他興致勃勃地去報到時,導演一見到他就很失望地說:“對不起,你身上最珍貴的東西,被你自己當缺陷給毀掉了,我們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講完後,這位老同誌懂得了“堅持原則,辦事認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質,於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務。
在與人交談中,慷慨激昂,鋒芒外露,固然是一種本事,但細語聲聲,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種本事。
16、嘮叨害人又害己
感冒不是什麼大病,用藥物就可以治好,而嘮叨卻是一種頑固的精神疾病,輕則使人敬而遠之,重則既害人又害已。
有位母親為了她13歲的獨生子去看醫生,她很苦惱,讓醫生無論如何想辦法幫幫她的兒子。她說她兒子很聰明,但在學校裏的功課卻總是不及格,成績單上關於學習態度以及同學關係的評語也不好。他母親抱怨說,他回家總是不肯做功課,不是說沒有作業,就是說在學校做完了。一回家就坐在電視機前麵,任母親怎麼嘮叨也不動地方。兒子的父親是一名駐外商務人員,時常外出旅行,和兒子關係很疏遠。他把管教孩子的責任全推給了妻子,因此也不了解她麵臨的困難。
醫生對這孩子及他家裏的情況大致了解之後,就約他來談談。初次見麵,就讓人感到他是個特別的孩子。一般的孩子見到陌生人總是拘束、靦腆害羞,我必須先花點時間跟他們閑聊,以排除他們緊張羞怯的心情。但是這男孩不同!他一見到他,就跳起來熱烈地和他握手,就好像是他多年的老朋友似的,然後輕快地隨醫生走入辦公室,在醫生還沒來及開口問他時。他已經開始滔滔不絕地說出他的問題:“醫生,您聽我說,您一定得幫幫我媽媽!我實在忍受不了,她嘮叨下去的話,我隻好逃走。我不知道她對您說了些什麼,但是您知道她從早到晚嘮叨個沒完。我在家裏一刻都不得安寧。我在浴室刷牙,她在客廳叫道:‘不要忘記關燈!’我開冰箱時,她說:‘不要忘了關上!’我在家裏沒有一件事可以清靜自在地做。每天都是:‘你到哪兒去?去洗手!不要和某某人在一起,他不是好東西!不可以!你為什麼要買那盒磁帶?零花錢怎麼隨便亂花?去刷牙!你臉怎麼那麼蒼白!站直一點!”’
“如果沒有什麼事可挑,她就提我的功課。我從學校回來一踏進家門,門都沒關上,她就叫道:‘你不覺得應該先去作功課嗎?’我一氣之下,就偏不做功課,讓她不能稱心如意!醫生,我知道我還算聰明,也希望把書念好將來上大學,但是我不希望由母親來控製我的每一次呼吸,我惟一對付她的辦法就是不念書,因為她比我還著急。”
在他母親的意識中是希望兒子能刻苦、用功、上大學、發揮他的才能,而且她希望自己能夠不嘮叨。但是在潛意識裏就不同了,我漸漸發現她在害怕兒子長大。她希望他永遠是個小寶寶,一切都需要她照顧,都由她來控製。她不承認,後來慢慢能接受自己有這樣潛在的動機,這才開始控製她自己的行為。而在兒子的意識裏是希望符合他母親的期望,在學校裏功課好、表現好、將來上大學等,尤其還希望母親不再嘮叨;但在潛意識裏他不願念書,因而更加強了母親對他行為的控製,結果是母親更嘮叨。由此可以看出,兒子的意識及潛意識動機都和他母親配合,而潛意識的目的卻是破壞性的,這樣的情況心理學上稱為“病態的相互關係”。
有一位妻子向她的朋友訴苦,因為她經常向丈夫嘮叨著催促他修理東西,而丈夫老是拖下來不做,又不放心她找修理工來修,一來為了省錢,二來覺得別人不如他修得好。朋友建議他們定個協議,當家裏有東西需要修理時,就給他15天的時間去修,而且把日期記在日曆上,免得到時找借口說忘了,一個月以後那位妻子很開心地告訴朋友,隻有一次是她找工人來修的。
的確,很多時候,在家庭生活中訂立規則常常可以解決夫妻之間的衝突:
有一對夫婦常為周末的活動而爭吵。妻子厭倦了天天呆在家裏,希望能到外麵吃吃飯、跳跳舞;而丈夫則對外麵的應酬厭煩了,希望能在家裏享受寧靜周末,聽聽唱片、看看書、玩玩牌。因此,幾年來經常發生衝突。後來丈夫提議,夫妻雙方輪流負責計劃周末的活動,妻子安排一周,丈夫安排下一周。這個辦法不隻是效果絕佳,並且也能幫助他們解決其他問題。妻子常建議留在家裏,是出於體貼丈夫的一周工作的辛勞;而輪到丈夫作決定時,又常是決定出去玩,讓妻子驚喜一番。
其次,解決嘮叨的第二步是,看看是否事事嘮叨,不論輕重緩急。是的話,就要設法略去不重要的事,而隻對重要的事訂立規則。換句話說,家裏如果有人常愛嘮叨,就讓他對重要的事製訂規則,以除掉不好的行為,同時除掉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