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1 / 3)

(4)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結合

有的交談帶著明顯的目的性,如說服、勸解、撫慰、交心、釋疑等等。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人情人理。這樣,交談就無往而不勝。古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這個道理。

(5)運用無效而又有效的交談術

所謂“有效”,是指談話者可達到某種目的(如搪塞、拒絕、推諉、回避);所謂“無效”,是指話語無實質內容(或等於沒有回答,或信息為零)。這種技巧,當然不是一切場合都適合,它隻適用於某種特殊情況。但是在交談中,卻是經常用得到的。

在一個周末舞會上,一位妙齡少女不僅相貌出眾,而且舞姿優美,得到了許多男青年的青睞。其中有一個很沒有修養的青年對其糾纏不休,趁休息時還與這位少女搭訕:

男:我好像在哪兒見過您,您貴姓?

女:我姓我父親的姓。

男:那麼,您的父親姓什麼呢?

女:當然姓我祖父的姓了。

男:您做什麼工作的?

女:幹現代化建設的。

男:您家住在哪裏?

女:地球上。

男:您家有幾口人?

女:和我家的自行車一樣多。

男:那麼,您家有幾輛自行車?

女:每人一輛。

這位少女同那位青年的交談,就是屬於一種有效而又無效的應對方式。表麵看,有問有答,不失禮貌;實質上看,什麼都沒有談,信息等於零。這既不傷和氣,使交談不“崩”,又巧妙地表示了輕蔑和拒絕。

這種技巧,又叫“閃避法”,不僅適用於不友好的場合。如果你在交談的過程中,不想透露自己的信息給對方,也同樣可以采用此種方法來交談。

109、在答問中體現變通

巧妙的回答不僅可以體現你的智慧,而且也可以使你贏得他人的尊重。

答問是一種對提問作出回應,以解釋、說明為目的的口語表達方式。答問的語言形式多種多樣,答問的藝術和技巧就體現在各種形式中。概括起來,答問的語言形式主要有:

(1)直答

直答就是根據對方的提問,直接從正麵作出回答。例如:

問:你們廠今年上半年的效益如何?

答:很好。上半年完成全年計劃產量的70%,人均創產值一萬二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上繳利稅3200萬元,創曆史同期最高記錄。

這種答問,是友好、坦誠、直率的,通常在上下級之間,同事親友之間,顧客與服務員之間,老師和學員之間使用最多。

(2)變答

變答,就是變通著回答。《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式,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變答,正是變被動為主動,變守勢為攻勢,變妨害為有利的一種巧妙的應答方式。

變答技巧的特點是“反”答,即在簡答了對方問話之後,采用對方的內容來作答。例如:美國前總統卡特競選時,有位女記者找到卡特的母親。下麵是女記者和卡特母親之間的問答——

女記者:“您兒子向選民們說,他如果說謊話,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說卡特從來沒說過謊嗎?”

卡特母親:“也許我兒子說過謊,但都是善意的。”

女記者:“什麼是善意的謊話?”

卡特母親:“你記得幾分鍾前,當你跨進我的門檻時,我對你說你非常漂亮,我見到你很高興。”

卡特母親的變答可謂針鋒相對,使得問話者非常尷尬。但這不能責備卡特母親不友善、不禮貌、不厚道,她的應答是對方不友好挑起的,並且步步“逼問”出來的。就內容來說,其恰當、巧妙、簡潔都是無懈可擊的。

變答還有一種更特殊的情況,即以問為答。例如:有一次,美蘇關於限製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剛簽署,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館中向隨行美國記者團介紹有關情況。下麵是他們的談話記錄——

基辛格:蘇聯生產導彈的速度每年大約250枚,先生們,如果在這裏把我當間諜抓起來,我們知道該怪誰呀。

記者:那我們的情況呢,我們有多少潛艇導彈在配置多彈頭導彈?有多少“民兵”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

基辛格:我不確切知道這些數字,至於潛艇,我的苦處是,數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記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不是保密的嗎?那你說有多少呢?  記者:……

基辛格顯然知道這些是保密的,不能回答。但他不是用“無可奉告”搪塞,而是變答為問,以問作答,結果反客為主,把問話者推到了難堪的境地。

必須指出,變答隻有當問話者含有敵意或咄咄逼人時,才能運用,非此情況不可濫用。因為它有傷和氣,其結果會出現僵局、冷場和不快。

(3)牽答

有時麵對故意刁難甚至侮辱性的提問,如果從正麵回答,顯得無力,即使答得再好,也隻是一種為自己開脫、辯解的防衛語言,這時,就可以用牽答的技巧。采用牽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間的對應、連帶關係,提一個涉及答者與問者的命題,造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態勢,以抵消對方的攻勢,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比如——

晏子出使楚國時,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個侮辱性的問題:“齊國為什麼派你這麼一個矮小無德的人做使臣呢?”晏子說:“齊國派使臣有一個規定,不同的人朝見不同的國王:賢德的人朝見賢德的國王,不賢德的人朝見不賢德的國王。我最不賢德,就派來朝見您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