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沒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榮辱與楚王連在一起,使得楚王無法反駁,自找沒趣。
牽答的奧妙,就在於用話將自己與問話者牽在一起,不可分開,使對方不能處於優勢的攻擊者地位。不過,牽答要注意分寸,因為“利害相連,榮辱與共”,所以對自己和對方都不要過份貶損,一般是答話中應有“兩可”的意思(我這樣,你也這樣;我那樣,你也那樣)。
(4)錯答
錯答,也是一種機警的口才表達技巧,既可用於嚴肅的口語交際場合,也可用於風趣的日常口語交際場合。它的主要特點是不正麵回答問話,也不反唇相譏,而是用話岔開所問,作出與問話意思錯位的回答。請看下麵的例子——
一個美麗的姑娘獨自坐在酒吧間裏。一位青年男子走過來獻殷勤,低聲問:“這兒還有人坐嗎?”
“到阿芙達旅館去?”她大聲說。
“不,不。你弄錯了,我隻是問這兒有其他人坐嗎?”
“你說今夜就去?”她尖聲叫道,比剛才更激動。
這位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狽極了,紅著臉到另一張桌子上去。許多顧客憤慨而輕蔑地看著這位青年男子。
這個例子,是一次很典型的錯答。錯答,作為一種用來排斥對方和躲閃真實意思的交際手段,往往是很有用的。
(5)征答
征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和俗語、諺語等來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證自己的觀點。這種回答,好處是很明顯的,既增加了說話的權威性與可信度,又省去了許多解釋和說明,還能增添口語的生動性與感染力。例如:
有人問一位家長:“聽說你孩子寄養在劉教授家以後,紀律也能遵守了,成績也上升了,是真的嗎?”
家長答:“有人說‘近朱者赤’,一點也不錯。”
“近朱者赤”這一成語,引用在這裏作答,非常準確、簡練、生動。
(6)拈答
拈答是緊承問話中的詞句,利用拈連手法,在原話的基礎上稍作變動,作出準確、鮮明、生動回答的一種口才表達技巧。這種答問如果運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王蒙五十年代曾因寫了《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出了大名,後來被錯誤地打成右派。複出後,讀者好心地問王蒙:“你能不能繼續保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的創作風格?”
王蒙回答:“不論有多少好心的讀者希望我保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的風格,但是,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二十年來,我當然早就被迫離開了‘組織部’,也再不是‘年輕人’。”
這段話運用了拈連的手法:“被迫離開了‘組織部’”,說明自己蒙受冤屈,“再不是‘年輕人’”,表明生活、創作風格變化的必然性。答得很藝術,很巧妙。如果直接擺出幾條理由,講些生活與創作關係的大道理,反而顯得生硬、老套。這樣一拈連,作者和讀者之間,巧接詞意,收到了很有韻味的效果。
(7)斷答
斷答,就是截斷對方的問話,在他還沒有說出,或者還沒有說完某種意思時,即作出錯答的一種口語交際技巧。它與錯答的不同之點是答與問都存在人為的錯位,即答非所問;而且,錯答是在聽完問話之後作的回答,斷答是沒有聽完問話就搶著進行回答。
一對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對女方產生了愛慕之情。男方急於要表白心願,女方雖心領神會,但是,卻不願將友情向愛情方麵發展,認為還是不要說破,保持一種純真的朋友情誼為好。於是,出現了下麵的斷答:
男青年:我想問問你,你是不是喜歡……
女青年:我喜歡你給我借的那本哲學書,我都看了兩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來我喜歡……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歡哲學,以後咱們一起交換學習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沒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學習,我早就有這個想法。
男青年:……
這位女青年三次斷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於是,不再問了。這比讓他直率地問出來,女青年當麵予以拒絕,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110、拒絕:該說“不”時就說“不”
如果難以啟口那個“不”字,就會為難以啟口所累。
對於一些無理的要求和無法辦到的事情,從邏輯上說,應該直接加以拒絕。但在社交過程中,這個“不”字又不是那麼容易說出口的。因為拒絕不當就容易令對方不快甚至惱恨,許多人就是因為拒絕不當而失去了朋友、得罪了領導、惱怒了合作夥伴等。所以,懂得點拒絕的口才藝術是很有必要的。拒絕他人時總的原則是,不能損傷對方的自尊心,不能使對方難堪。這裏介紹幾種常見的拒絕方法:
(1)委婉含蓄拒絕法
這種拒絕法不是就事論事、直接拒絕,而是通過顧左右而言他的方法間接地、巧妙地、委婉地加以拒絕。這種拒絕法特別適用於有人為某事向你求情而你在原則上又不能答應的情況。例如:
清代的鄭板橋在當濰縣縣令時,查處了一個叫李卿的惡霸。李卿的父親李君是刑部大官,得訊後急忙趕回濰縣為兒子求情。李君以訪友的名義拜訪鄭板橋,鄭知李的來意,故意不動聲色地看李君如何扯到正題。李君看到鄭板橋房中有文房四寶,於是向鄭板橋要來筆墨紙硯,提筆在紙上寫道:“燮乃才子”。鄭板橋一看,人家是在誇自己呢,自己也得表示表示,於是也提筆寫道:“卿本佳人”。李君一看心裏一亮:“鄭兄,此話當真?”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