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3 / 3)

“我這個‘燮’字可是鄭兄大名,這個卿字……”

“當然是貴公子寶號啦!”

李君心裏高興極了:“承蒙鄭兄關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請鄭兄手下留情。”

“李大人,你怎麼‘糊塗’了?唐代李延壽不是說過‘卿本佳人,奈何作賊’嗎?”

李君臉一紅,隻好拱手作別了。鄭板橋巧妙地利用李卿的“卿”與現成話“卿本佳人,奈何作賊”的“卿”字同音同義關係,委婉含蓄地拒絕了李大官的求情,既堅持了原則,又不使對方太難堪。

(2)先退後進拒絕法

不把自己的反對意見說出來,相反,先退一步,表示同意對方的看法,然後再針對對方所提出的問題,擺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叫做先退後進拒絕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宜於拒絕權威性人士的意見,又便對方不失體麵。

(3)強調客觀拒絕法

這是一種強調說明主觀上我是願意盡力幫忙的,但是客觀上卻有許多障礙,確實是愛莫能助,以客觀的諸多原因來加以拒絕的方法。

(4)誘使對方自我否定拒絕法

如果認為對方要求不合理,又不便直接向對方提出來,不妨玩點小花樣,設下圈套,誘使對方自己否定自己。運用這種誘使對方自我否定的拒絕方法,必須反應靈敏、機智,方能不露破綻地令對方落入自己設下的圈套。

(5)給對方提出合理建議拒絕法

在闡述自己無法幫助對方的苦衷時,不失時機地給對方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幫助對方想其他的點子,指明方向,使對方感到你在間接地幫助他,這樣就彌補了他因拒絕而造成的不快。

111、勸說要動之以情

沒有感情的勸說還不是嘴在發貧。

勸說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語言方式,因為在我們的身邊,需要勸說的事情幾乎比比皆是。

由於勸說對象及需要解決問題的性質不同,勸說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共性的規律卻是不能違背的。

要說服別人,最大的障礙就是對方的“心理防線”。因此,設法動搖對方的心理防線,是說服對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動搖對方的心理防線呢?除了要曉之以理,具有充實的內容外,更要動之以情,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先讓對方知道“我同意你的觀點”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即使是學生、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師、家長的認可。而一個人在受到別人尊敬時,心情會特別的輕鬆愉快,在這種情況下勸說對方,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強調“我”在某些方麵與你們相似,同是自己人

找出與對方彼此一致的共同點,便可產生“自己人”的效應,不僅導致彼此喜歡,還可導致互相信任。在一些著名的演說家的演說詞中,常常出現這類詞句:“我們所想的”、“我們這種表現”等等。他們常以“我們”替代“我”這個詞,這樣在聽眾中就會達成一種共識:這是我們大家的,從而產生了一種共鳴。演說家的高明在於把自己融於聽眾之中,讓聽眾接納他,從而令聽眾成為被說服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想勸說成功,不妨也使用演說家這種慣用的說服技巧,挖掘自己與對方的相似因素,譬如文化背景方麵、年齡方麵、社會經曆方麵、工作專業方麵、思想感情方麵、興趣愛好方麵等等。

(3)站在對方的立場,表示對對方的關心

考慮對方的立場,發掘對方的欲求、情感是說服的基本方法之一。想要說服別人,不妨設身處地地以對方的立場為出發點,找到對方的利害之所在,使被說服者意識到自己的觀點、做法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樣,就能緊緊抓住對方的心,從而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112、客套話能體現談吐文雅

客套話是社交中必須的禮節,正如培根所說得體的客套話同美好的儀表一樣,是永久的薦書。

客套話,是社會交往中相當普遍的一種語言現象。求人辦事,說一聲“勞駕”;送客臨別,講一句“慢走”,能顯示出一個人的禮貌周到和談吐文雅。擅長外交的人們,像精通交通規則一般熟諳客套。

但是,客套要切記自然,真誠,言必由衷,並富有藝術性。

在日常交往中,常用的客套話是:

初次見麵說“久仰”,好久不見說“久違”。

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說“包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請給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向人祝賀說“恭喜”。

自己詩畫送人看,常說“斧正”或“雅正”。

求人解答用“請問”,請人指點用“賜教”。

托人辦事用“拜托”,讚人見解用“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賓客來到用“光臨”。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請人勿送用“留步”。

歡迎購買叫“光顧”,歸還原物叫“奉還”。

對方來信叫“惠書”,老人年齡叫“高壽”。

113、問路就是讓嘴變成“交通圖”

真正的“交通圖”是在人的心裏,但當心裏沒有交通圖的時候,人的嘴巴可以借來一用。

人們常說:“嘴就是路,路就在嘴上。”那麼,怎樣才能讓嘴變成路呢?這裏有個問路的藝術和技巧問題。

問路時,必須掌握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原則,並根據被問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和場合等具體情況,使用恰當的方式提出問題。一般有如下四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