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式。
就是開門見山,直接了當地提出問題,請求對方給予解答。如“同誌,請問去友誼飯店從哪條路走?”“大眾路向前走50米。”“謝謝。”
(2)反問式。
明知不是目的地甲,但問時偏偏說成是甲,待對方否定回答之後,緊接著追問甲的具體位置。如:“先生,這兒是廣交會業務洽談處嗎?”“不是。”“請問廣交會業務洽談處的具體位置在哪兒?”“五樓五一一號。”“謝謝。”
(3)疑問式。
用試探或疑問的方法提出問題,從對方的回答或否定回答來判定自己行動的準確性。比如:“同誌,上越秀公園是乘這路車嗎?”對方回答“是”,說明你的行動是正確的,對方回答“不是”,證明你的行動有誤,需及時調整。
(4)啟發式。
當對方回答問題含混不清或模棱兩可時,應及時加以提示引導,向被問者提供要尋找的對象的基本情況。如工作單位、家庭狀況、麵貌特征、身高、愛好以及與之有關係的人和事等等,啟發引導對方的思維,通過對證、比較和分析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如果對方還是不能得出正確結論,你也應該說聲“謝謝”,再去請教其他的人。
上述問路的四種方式既可單獨使用,又可混合使用,可以視情況靈活掌握。
114、“借”字出口,東西到手
開口借東西是一種技巧,借好了是一種資源共享,借不好是一種尷尬。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缺錢缺物用的時候,因此向親鄰同事開口借,也就是一件難免的事了。可是,為什麼有的人能使物主樂意相借,而有的人卻碰了釘子呢?除了其它的原因外,這和借者語言表達的恰當與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當我們向別人借東西時,說話不可不注意如下幾點:
(1)說話要用商量的語氣
向別人借東西時,說話語氣一定不要太硬,更不能說些有傷於人的話,要知道你是在有求於人。如你的孩子患病住院了,你手頭又缺錢,隻能向別人借,這時你就可以說:“我的孩子病了,還缺住院費50元,不知您手頭寬綽不寬綽?下月開資我就還您。”用這種商量的口氣,隻要人家手裏有錢,是不會不幫忙的。但有些人則不注意這一點,向人借錢時說:“誰不知你存了幾萬元,借我一千元還不是牛身上拔根毛。”諸如此類的話,與熟人打趣說說還不要緊,但在借東西時說話一定要用商量的語氣,這樣才能使對方感到你有求於他而且尊重他,他才肯幫助你。
(2)要說明歸還時間
借別人東西時,一定要事先講明歸還時間,而且要按約定的時間準時歸還給人家。比如你與同事一起去商店,看見了一條新式裙子,你想買下來,剛巧手裏錢不夠,你就可以說:“小王,你先借給我伍元錢吧,等回去我就讓我女兒給你送去。”說明了歸還時間,使人家感到借出去的錢有了保障,所以會放心地借給你。
(3)說話要誠實
向別人借東西要說實話,不能為借得容易而編假話騙人。比如你借錢時明明近日還不了,為了使人家樂意借,就說:“過幾天就還。”或說:“明天就還。”結果不能如期歸還,人家就會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難了。而且借東西時不要隨便改嘴,開始說借20元錢,等人家答應了又說借50元,這會使借主感到為難的。
(4)借不到時,不要說氣話
向人借東西,總有不能如願的時候,不能因為人家不借給你,你就說出不禮貌的話。比如你向人家借自行車,人家說:“對不起,自行車不能借你用,等會兒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說:“怎麼這麼巧,偏我來借時你要用?”之類的話。否則,就會大傷和氣。你在借錢不成時,如能對人家說:“我知道你手頭也不寬綽,我再到別人家看看。”這話讓人覺得你能體諒人。
(5)運用求借語要因人而異
關係好的不妨隨便一些;知心朋友更應當直截了當,以免讓對方感到“生分”;若是一般朋友,關係平常,不妨來個“曲線求借”,先試探一下,然後根據對方情況隨機應變。比如借錢吧,老朋友之間就可以這樣表達自己的意圖:“喂,這兩天手頭緊借點錢用用!”若是一般朋友,你不妨這樣說:“唉,這幾天花錢真多,買這樣又買那樣的,到月底還有十多天,這日子過得真緊!”若朋友能悟出你的意思,主動提出幫助你,那你再說借款數字;若對方也跟你一樣,大談錢如何如何不夠用之類的話,那麼,你最好免開尊口。因為,對方的意思很明顯:他不想借或真的借不出。
115、含糊其辭要不得
含糊其辭隻會帶來更多的疑問,與其“剪不斷,理還亂”,不如一次到位。
解釋的話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例如,上班遲到了,需要向領導解釋遲到的原因;別人不同意自己的一種觀點,需要作理論上的解釋;別人對自己產生誤解了,需要解釋自己的動機和目的,等等。那麼,怎樣才能使解釋獲得預期效果呢?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運用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
(1)實事求是,有理有據
要使解釋獲得預期效果,首先必須遵循實事求是、有理有據的原則。因為解釋的目的在於解疑釋難,澄清事實,使人信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解釋就必須實事求是,如實地陳述事情的原委,做到有理有據。當然,有時候由於真實情況難以直言,也可以采用委婉含蓄的主言,說明不便直言的原因,請對方諒解。但是,決不能編造理由,尋找借口,強詞奪理。那樣,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也難以令人置信,而且很有可能還會招致對方的反感與駁斥。總之,要使解釋獲得預期效果,就必須做到實事求是、有理有據,如實向對方講清事情的原委,表明自己的態度。這樣,解釋才能令人信服,才能取得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