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表達清晰,條理分明
如前所述,解釋是解疑釋難,澄清事實,使人信服。既然如此,那麼,表述就必須清楚明白,否則,不僅達不到預期目的,甚至還會產生新的誤解。
那麼,解釋時怎樣才能做到清楚明白呢?關鍵在於做到條理分明,尤其是解釋錯綜複雜的情況時,要把它說得有條不紊。具體說來,在解釋前,要考慮到語句的順序,先說什麼,後說什麼,要做到心中有數,不能興之所至,隨口道來,這樣可能會導致解釋後更加糊塗的情形出現。一般地說,事情總有個起因、發展和結果這樣的過程。在解釋時,就可以按照這個過程的先後順序進行。在詞語句式的選擇方麵,解釋中應盡量少用“也許”、“大概”、“可能”之類的模糊詞語,少用同音詞;同時,句子要多用完全句,不要隨意省略成分。否則,就可能出現越解釋越糊塗的問題。在言語的表述方麵,也要講究技巧。比如,有些事情,如果直言解釋,可能會傷人情麵,影響關係,那就應該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述方式,使之容易為對方所接受。不過,雖然表述方式是委婉含蓄的,但表意一定要清楚明白,否則容易產生負麵效果。此外,在表述時,采用“同義替換法”,即同一個意思換一種說法,效果也是很好的。總之,既要表述清晰,又要言語委婉,這也是解釋時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3)語態謙恭,語氣和緩
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解釋這種口語話動特別強調雙方的情感融洽,雙方情感越融洽,解釋的話就越入耳人心,就越能使人信服。所以,解釋所必須遵循的又一條原則,就是語態謙恭。所謂語態謙恭,就是在解釋時,要特別注意語言的感情功能,用情感感染對方,達到情感融洽,使對方相信自己的解釋。
要做到語態謙恭,首先搞好心理溝通。在解釋時,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從對方的利益出發,那麼對方就會把你當成“自己人”,從而相信並接受你的解釋。一旦對方把你當成了“自己人”,就標誌著雙方情感已經融洽,心理已經溝通,解釋工作就好做了。其次,語氣要和緩。在解釋時,既不能使用質問的語氣,更不能使用輕視或嘲弄的語氣,應采用和緩的、商量的語氣。要知道,語氣如何,直接關係到解釋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須加以注意。
116、表達坦誠要離開虛偽
坦誠的基礎是心底真實、忠厚、誠摯,如果離開坦誠一味追求精明,那麼隻能走向圓滑、虛偽、市儈的邪路。
在社交活動中,坦誠是被人視為一種優秀的品德,也成為許多人效仿的處世原則。
如何掌握坦誠的藝術呢?社會心理學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及時掌握不同對象的心理特征、愛好特征,以及他們的職業。
根據以上特點,采取與其相應的社交方式。要做到這點,不僅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學、社會學知識,也需要在社會實踐中注意觀察和學習。
(2)根據情境的變化,扮演不同的角色,選擇最恰當的表達方法。
表達方法一般有以下四種:
委婉法。即當你不願說出來某件事情而又不得不說時,可用適當的詞語來暗示,用隱喻、暗喻、借喻來提示,使對方從側麵得知而又容易接受。
征詢法。即講出自己的一部分意見,或不講觀點,觀察對方的反應,或征詢對方的意見。然後根據反應和意見決定自己的表達方法。
隱瞞法。即隱瞞事實真相,或不揭示問題的關鍵部分,以免引起對方的不良反應。此法對危難病人等較為適宜。
回避法。即當對方的態度、意見與自己相悖,或一時難以接受時,不直接表示反對或拒絕,而采取拐彎或岔開話題等方法來對待。
(3)及時注意對方的反饋信息。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社交活動實質上也是一種感情或物質的交換。因此,在交往中隨時注意自己的情感、言語、行動等信息輸出後的效果如何,然後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來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動。
117、互不得罪的勸架方法
兩個吵架的人尤如兩隻挑釁的瘋牛,而勸架者就要擔起鬥牛士的責任,把兩者都製服。
矛盾無處不在,夫妻子女、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會有些矛盾。還會因為矛盾激化而發生爭吵,這時就很需要旁人及時勸架。麵對那些憤激一時的吵架者,勸架是很要講究點說話藝術的。
一般說來,精明勸架的口才技巧有五個要點:
(1)了解情況
盲目勸架,講不到點子上,非但無效,有時還會引起當事人的反感:“不了解情況,瞎說什麼?”而弄清情況再講話,效果就較好。假如對鄰居、同事中原因複雜的爭吵,更要從正麵、側麵盡可能詳盡地把情況摸清,力求把話講到當事人的心坎上。解繩結要看清繩結的形狀,解除心上的疙瘩,更要把疙瘩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