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培訓界之初,我主要從事銷售技巧培訓。銷售技巧其實很簡單,幾天可能就教完了。可是學完所有的銷售技巧後,我發現大部分銷售員的業績並沒有得到持續的增長。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研究,我發現銷售員80%的業績不是來源於技巧本身,而是來源於他對待銷售的心理狀態。於是,我立即決定縮小培訓領域,專門從事銷售心理的專業培訓。

事實證明效果立即大不一樣。隨後幾年的培訓實踐,使我的思路更加廣闊。有一天,我再次發現所有能幫助銷售員心理突破的方法,同樣可以移植到任何領域去幫助人們達成目標。正所謂成功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所有突破的方法,最後幾乎都殊途同歸,那就是成功根源於人的思維方式。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一開始僅在於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

生活中,會有相當一部分人,他們的期望就是追求一生平平淡淡。

下麵我們來演繹一下他們可能的人生軌跡。首先我們試想:什麼樣的觀念比較容易被他們接受?差不多就行啦;隨遇而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槍打出頭鳥;退一步海闊天空……假設這些觀念日積月累下來變成他們的信念,形成對事物習慣性的看法,會最終決定他們麵對事情時的態度選擇,而積極進取、努力等十有八九不會是他們的人生態度。

接下來,他們對待工作的行為也許就是:差不多就行;對得起這份工資就行;到點下班就行;對於“邊際工作”或“分外事”,不會主動做,更不會多做。稍有挫折,他們會立即自我安慰:成功是少數人的事,退一步海闊天空……他們的結果會是什麼?平平淡淡!

仔細分析一下,我們似乎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他們的結果,正是他們當初的內心期望。

生活中,也會有相當多的另外一部分人,他們的期望是一定要成就一番事業。

下麵我們也來演繹一下他們可能的人生軌跡。首先,什麼樣的觀念比較容易被他們秉持?永爭第一;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付出皆有回報;不成功,便成仁;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假設他們的期望強度足夠大,假設這些觀念日積月累變成他們的信念,會最終決定他們麵對事情時的態度選擇,如積極進取、努力拚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

接下來,他們對待工作的行為,我想一定不會是“差不多就行”。如果工作沒有做完,他們也不會到點就下班;奉獻精神與主動意識一定也會促使他們常做一些他人不願做的“邊際工作”與“分外事”;即使遭受挫折,他們接下來的行為一定是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直至成功。這就是他們的結果:一生終究成就一番事業。

再仔細分析一下,我們似乎也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他們的結果,也正是他們當初的內心期望。或者說,他們當初的內心期望,經過一段時間的奮鬥,最終演變成他們的結果。

成功的規律表明:改變,會遵循一定的軌跡。也就是說,結果

取決於行為,行為取決於態度,態度取決於信念,信念取決於自我期望。

有什麼樣的內心期望,你就會選擇什麼樣的信念,接著就會有什麼樣的處事態度和行為,因此也就有了什麼樣的結果。

在你的心目當中,你認為自己是什麼,你就是什麼。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平淡淡的人,你的結果就真的是平平淡淡。如果你認為自己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你的結果常常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積極思維者,得到積極的結果;消極思維者,得到消極的結果。人,有什麼樣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