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有一個著名的ABC情緒理論。他認為,人的情緒主要根源於自己的信念和他對生活情境的評價與解釋的不同。也就是說,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通過當事者對該事情的評價與解釋,以及對該事情的信念(Belief)這個橋梁,最終才決定產生什麼樣的結果(Consequence)。
盡管事情的前因是相同的,但由於不同的人對A的評價和解釋不同,即經過B1和B2,便會得出對該問題不同的看法和結果C1和C2,同時也會相應采取不同的方法去麵對。
現實生活中,有人會因為失敗而跳樓,也有人會因為戰勝失敗而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有人會因為對手強大而畏懼,也有人會因為挑戰巨人而使自己快速成為巨人;有人會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抱怨產品、公司和顧客,也有人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創新出大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與新服務;有人會因為受不了上司的嚴厲而頻頻跳槽,也有人會因為嚴師出高徒而使自己能勝任複雜的工作,從而不斷晉升到高位。
對某一客觀事物,你是如何思考的,就有什麼樣的看法;你有什麼看法,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對事物的看法,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而且每個人都必定要為自己的看法承擔最後的結果。
消極思維者,對事物永遠都會找到消極的解釋,並且總能為自己找到抱怨的借口,最終得到了消極的結果。接下來,消極的結果又會逆向強化他消極的情緒,從而使他成為更消極的思維者。
典型的消極思維有墨菲定律:任何事情都不會像它看上去那麼容易;辦任何事情所要花的時間比你想象的都長;問題往往出在你認為最不會出問題的地方。墨菲認為,任何事情隻要能往壞的方向發展,就一定往那個方向發展。這就像考試,你沒有複習的、最怕出問題的章節往往最容易出問題。
消極思維者的特征是:
總是在關鍵時刻懷疑自己,散布疑雲。
會盡量將自己的消極情緒傳染給他人。
永遠悲觀失望,抱怨他人與環境。
因為行為消極,最終會讓僅有的希望徹底泯滅。
常常自我設限,讓自己無限的潛能無法發揮。
整天生活在負麵情緒當中,不能享受人生的樂趣。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風向,但至少可以調整風帆;我們可能無法左右事情,但至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
積極思維者對事物永遠都能找到積極的解釋,然後尋求積極的解決辦法,最終得到積極的結果。接下來,積極的結果又會正向強化他積極的情緒,從而使他成為更積極的思維者。
積極思維者的特征是: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能鼓勵自己。
盡量將自己的積極情緒感染周圍的同伴。
永遠積極樂觀,從不抱怨。
總是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他總能讓希望之火重新點燃。
從不自我設限,激發自身無限的潛能。
整天都生活在正麵情緒當中,時刻都在享受人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