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以為,痛苦是因為無法貫徹自己的念頭,心中的渴望難以滿足,其實我們應該慶幸,在一些念頭剛剛萌生的時候就煙消雲散,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心裏到底是住著天使還是魔鬼,或者兼而有之。
在見到施鑫傑以前,林凡推測他是一個年紀不大對性充滿好奇的年輕人,林凡猜對了。推測他是一個有著良好道德觀念和自我譴責意識的人,林凡猜對了。
林凡猜測施鑫傑隨著不斷作案,心中的欲望不斷膨脹,會變本加厲難以控製,這個,林凡卻不敢確定到底是對了,還是錯了……
施鑫傑的下場,他的父親施閭茂要負很大責任。正是他不斷地帶女人回家鬼混,又不斷地禁止施鑫傑接近任何女人,這樣說的和做的完全兩回事的做法,給施鑫傑的世界觀帶來了混亂和矛盾。
人從一出生就在模仿,在學習,從蹣跚學步,到十年寒窗,向父母,向親人,向同學,向老師,向陌生人學習各種各樣的東西,從衣著服飾到言談舉止,從語文英語到天文地理。我們學習這些,真正的目的,其實不是生存於世那麼簡單。這些,是我們建造自己內心世界的基石。
而施鑫傑的世界是混亂的,矛盾的。一方麵他忍不住想要學習父親帶女人鬼混的行為,另一方麵他由於父親的命令禁止而不敢嚐試。
拋開善惡的說法,一個人的行為,由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決定,而施鑫傑的世界觀充斥著父親施閭茂無形中灌輸的矛盾,他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而什麼又是錯的。
即使在自我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也就是施鑫傑作案的過程當中,他的行為模式裏依然處處透露著這種矛盾:帶了錢去而不是去強行發生關係,說明他骨子裏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而找小姐這種行為本身卻又是一種灰色道德的行為;事後會自我譴責,甚至不惜殺人掩蓋真相,殺完人卻又愧疚無比幫死者整理儀容。
施鑫傑說他“停不下來”,林凡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心理在驅使他的行為,明明他自己都有著強烈而足夠堅定的欲望想要終止這一切,甚至為了不傷害楊貝貝不惜拿刀捅傷自己。
後來,林凡對比了受害人的資料,才隱隱約約明白了什麼。小月和張娜都是小姐,就連跟李瑜一起作案殺死的第三名被害者也是小姐,跟這幾個女人發生關係的時候,雙方是自願的,而這樣自願的行為讓施鑫傑錯以為就是和諧的,是對的,正如他父親和那些女人那樣,他的自我譴責不是來源於嫖娼這個事實,而是來自於父親的明令禁止和身邊人的鄙視眼神。
而楊貝貝則算是名義上的第四名受害者,楊貝貝的反抗讓施鑫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危害,或許還有對殺人的恐懼,總之是突然醒悟,否定了自己之前扭曲的世界觀,才決絕朝自己下了手。
但是一個人的世界觀真的是那麼輕易改變的嗎?如果容易,那麼施鑫傑殺了小月之後或許就清醒了停手了,可是他沒有。或許他還有著明明我覺得是對的事情,為什麼大家都要說是錯的呢?為了驗證到底是對是錯,隻能繼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