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棋侍詔(1 / 3)

大隋國土遼闊,南至南疆十萬大山,北達薊北大漠,東連大澤遙望東越,西鄰萬裏海疆,疆土遼遠,風土人情差異巨大。

自從李隋九國逐鹿定鼎中原後,天下大勢已然明了,北胡東越與大隋共分天下,三國鼎立之勢赫然。

大隋花了數十年消化八國底蘊,以一種包容天下海納百川之姿態,大量吸納八國遺民,將無數典籍孤本,九川山河地勘圖卷一並載回,在成京設立山河樓招納天下賢士劃分大隋疆土。經過十年窮經皓首的考察,將大隋萬裏國疆分成七道,分封逐鹿功臣,每一道任經略使總理地方軍政,權柄極重,堪稱大隋的異姓王。但經過皇帝的有意製衡之下,如今七任經略使半數之上是皇帝的絕對心腹,至於逐鹿功臣之後大多逐漸失權,家室巨富,但已不能影響一方軍政,但仍有些勇武好戰的逐鹿後輩憑借祖輩餘蔭在軍方把持權柄,說話倒也有些分量。但無論如何,老臣王鷓巨依然可以在軍部一錘定音,這個身材佝僂的老人扛著八國無數冤魂的怨氣卻遲遲不被閻王爺收去。當年的王鷓巨立下潑天戰功,先帝執意冊封他為大隋史上第一位異姓王,中樞門下的黃紫公卿長跪於祈明殿門口磕頭流血懇求先帝收回成命,直言封王一事動搖王朝根基,遺禍千年,絕不可開此先例。

但先帝似乎極為激賞這位為他平定三國的武臣,執意下命,據說連聖旨都已擬好,蓋下了那方九龍圍海的天命之璽。

最後還是王鷓巨本人在禦書房內與先帝徹夜長談,從那之後大隋少了一位功勳彪炳的異姓王,軍部多了一株長青不敗的參天大樹,馬上生,馬上功成,馬上死,似乎成為這位老人一生的宿命。也之所以如此,一幹文臣對這位“識趣”的武夫很有好感,類似於“馬上功成如瀚海,槍下折旗似覆手”,“夜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之類的歌功頌德的詩句潮水一般湧入王府,據說王鷓巨看都沒看,反倒吐了一口唾沫,那班倒是文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成為當時官場上一樁笑談。

隨著戰事平定,宇內靖平,讀書人的腰杆子漸漸挺直,武人馬上平天下,文人筆下治天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隨著上任中書都省大人開萬世之先例,提出寒門未必不可治社稷,士族未必皆能吏的說法,上書皇帝大開仕途,廣納賢士,以才選能之後,天下寒門子弟盡皆痛哭流涕,大感隋朝恩德。至於那些家族曆史甚至比王朝國祚還長的豪門大族的掙紮,其中又是些幽深晦澀的血腥鬥爭,隻不過他們遇上了敢於兵鋒直指八國的先帝,攻無不克雖敗猶敢死戰的王鷓巨,將廟堂術民心把玩的爐火純青的老都省…千年以降未必能生出一個的雄才,在大隋這片原先並不富裕的土地上一個個誕生,將高門氏族原本參天的枝丫一刀砍平,皇帝放眼望去,普天之下再無遮眼陰影。

擁有數百年積澱的士族並非任人宰割的家豬,相反,他們擁有無比龐大的家族財富,對於地方滲透之強,各大家族私下盤根交錯利益相互依存之深令人發指。以至於大隋初期的寒門官員發號施令甚至到了無人可應的尷尬處境,你一個連上京科舉尚且要集一鄉之力資助,連孤本珍籍都沒摸過的寒門子弟還敢對我指手畫腳?老子身上一塊玉佩都頂的上你三年的俸祿,老子玩過的花魁比你見過的女人都多,何來顏麵竊據官位?進京告禦狀?你信不信第二天我就能讓你橫屍家中,無人可知?

那時豪門大族的反撲尤為嚴重,加之大戰尚歇,朝廷還有諸多方麵要依仗地方士族維護統治,個中複雜令先帝想要揮刀斬亂麻,刀已高高舉起,卻無處落下。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姓陶的年輕人,他,創立了監察司。

這個姓陶的年輕人先是躋身中書,再當天子近臣棋侍詔,一時間恩寵無雙,隻是沒人想到,這個風流無雙的讀書人拿起了先帝唯落下的刀,重重揮下。

監察司權柄極深極重,四品以下官員可私下大獄事後補奏即可,至於五品以下竟可先斬後奏。

司中又設八小司,青蘿司由無數江湖刺客組成,白菜司的諜子又是些大隱隱於市的商販走卒組成,龍庭司則是被朝廷收服的世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