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風波(1 / 3)

清桐樓是皇宮中為數不多的高樓,樓體通體采用西蜀十萬大山中采伐的青桐巨木搭建,此木通體深青且散發有一種獨特清寒香味,聞之凝神鎮氣,夏日居其中倍感清涼,端的是神奇無比。

清桐樓高九層,前三層置放春秋戰國以來大隋鐵騎從各皇宮征斂而來的典籍孤本,涵蓋宇內,包攬萬物;中三層乃是根據大隋國疆而製造的十三州八十一郡山河盤,各州各郡內山川走勢,江河流向皆在其中,清晰可見;後兩層則是尋常百姓,江湖武夫眼中高深莫測的欽天監所在,內豢養尋龍望氣的奇人異士七十二人,據說成京地底呈天龍抬首的玄奇地勢,便是這些“裝神弄鬼”的練氣士依傍原本的山川龍脈而以人力仿天工一點一點塑造成龍的。

至於頂樓,除了正中擺有一副棋盤三兩桌椅,其餘則是空曠無一物,十八扇落地而開的窗後各有一個紫檀屏風,高八尺,裱絳帛,上繡斧紋,通體以鳳皇羽飾之,華貴尊崇,窗頂係有碎玉風鈴,清風過樓,琳琅叮咚。

長公主李唯歸輕輕靠在屏風旁,絕美的臉上波瀾不驚。

棋盤上擺放著幾張蘇州宣紙,宣紙上密密麻麻的工筆小楷記載著足已震動京城的變動。

禦賜白馬突然中毒癲狂,蠻族質子慕驚年挽狂瀾於傾倒…

李唯歸一字一句地看完宣紙上所述,腦海中浮現出當日祈明殿上那個臉色蒼白有些不知所措的蠻族少年,以及他離開皇宮之前狂喜之下留在玉石磚上的猩紅血跡,還有那天生死一瞬卻一步不退的勇武..

她站在樓頂,憑風而立,衣玦飄動,喃喃道:“棄子而已..”

中書省又稱鳳閣,自高祖開國以來置中書令二人,是正兒八經的正一品黃紫公卿,為中書省首官,掌佐天子執政,總判省事。

如今的中書令左尚已八旬有餘,仍然童顏鶴發,手腳便利,在前些年濁浪滔天的大隋官場中屹立不倒,而在如今的太平盛世中老人卻寄情山水,竹杖芒鞋走遍北地的袞袞黃沙,嚐過了江南水鄉豪擲千金的溫柔鄉,甚至隱姓埋名去了一趟東越,遠遠地瞅過東越皇帝一眼罵了句街。

這位大隋兩朝顧命大臣渾然不管中書令如今空缺一人,以至於當今天子無奈之下,讓門下省主官明德堂暫遙領中書,這份滔天恩寵讓那些眼饞中書令的大臣暗自咋舌,要知道,中書省主籌劃,政令,而門下主封駁省批,明德堂一人如今就擔起兩省權柄,堪稱大隋的隱皇帝,隻不過這份誅心言論沒人敢付諸於口罷了。

在世人眼中位極人臣,尊崇異常的都省明德堂今日在早朝過後,並無當值,麵無表情地徑直乘坐馬車打道回府,留下一群中書門下官員麵麵相覷,心底都在暗暗猜測都省大人的心事。

都省府邸位於成京南麵的魚龍巷,這條街上居住的人寥寥無幾,但無一不是朝中重臣,故有能居此街魚躍龍門便成龍的趣聞。

魚龍巷街道很寬,明府位於巷中段右側的顯眼位置,朱門高宅,牌匾上書“明府”二字乃是當今聖上禦書,字跡中正平和,堂皇大氣,這份恩寵朝中屈指可數。門兩側兩隻鎮宅獅子形態各異,左手邊獅子麵目可怖,威武雄壯;右手邊獅子低眉順眼,溫和可喜。

身材高大的都省大人下車後眯著眼看了看天,轉身走入宅子。

明府占地不甚廣,但勝在幽靜明麗,道路蜿蜒曲折,兩旁花草各異,金桂與黃蜀並放爭香,萬壽菊碩大花朵壓低了枝頭,搖搖欲墜。

進門後左轉有一方幽深平靜的深潭,被都省大人稱之為愚潭,愚潭水清澈透亮底部有暗流湧動,顯然有暗流與深潭相接,方能水動不腐,清幽明朗。

潭邊坐著一位不速之客,身穿棉衣須發皆白,老人一手持魚竿一手拎著酒葫蘆,身側更是擺放著都省大人的心頭愛,一副犀角旗子凍玉棋盤的東越皇室遺物,棋盤上更是令人發指地擺放著一籠醉蟹醉蝦和都省大人常用的蟹八件,醉蝦尚且未醉死,還在竹籠中掙紮跳躍,酒漬濺到珍貴無比的棋盤之上。

老人設餌垂釣,潭中號稱一尾紅鯉十兩金的昆吾山頂紅鯉對魚餌視若未見,在魚鉤旁往來翕忽,靈動彎遊。

潭邊還站著明府大管家林符,這位可以橫眉冷對四品官的大管家此時臉龐煞白,汗如雨下,望著潭邊悠然自得的老人心底暗自叫苦。

明德堂步行至潭邊看見老人後愣了一下,大管家林符撲通跪下,明德堂揮了揮手,林符這才如蒙大赦地躬身倒退離開。

老人拿起酒葫蘆美滋滋地嘬一口後,看了一眼才從對潭邊行至麵前的都省大人緩緩開口道:“這些年來我這個半截身子進了黃土的糟老頭子也算是讀了萬卷書行了萬裏路,江南的富饒風流,薊北的金戈鐵馬,淮南的閑淡無為,西蜀的固守一地,甚至是在咱們眼裏是化外之地的北胡也走了一遭,大半個天下兜兜轉轉下來,總算看到了些與戰國春秋那些不一樣的味道,天下算不上海晏清平,但隻要肯動手,舍得那膀子力氣總是還有盼頭的。甚至如今的讀書人可以以那萬字胸中策,買一份帝王垂憐,恩蔭家族,光耀門楣,這在前幾十年的遍地狼煙中唯有東邊的東越堪堪能做到一些,如今大隋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歸功於你的恩師跟你,至於我,不過是一個縫縫補補江山的匠人,不堪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