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刀戟(1 / 2)

監察司醉雲樓上慕驚年盤膝而坐,臨窗榻上小檀幾上擺放著一壺靜心凝神之用的香爐,嫋嫋清香從爐中溢出,香味類似於深林野花晨露,並不膩人。

這幾天慕驚年除了按時在東宮學習棋理與長公主李唯歸對弈之外,閑暇時間中一個時辰向大內首宦曹波平請教武學之外,其餘時間都在監察司與王府之間往來奔波,一是為了王府中收藏極豐的武學典籍,而是為了能在監察院請教諸位侍衛刺客武人搏殺之間的經驗。

曹波平告誡他典籍不可不閱,前人襤褸開山數十年以得武學心血盡記載區區數百頁上,對於武道修行有啟蒙破障妙處,否則眾多江湖武夫也不會對其趨之若鶩;盡信書不如無書,習武之人最忌紙上談兵,高談闊論侃侃而談結果被亂刀砍死的蠢人不在少數,武人生死之間最能見心性,最能磨礪武道,最能生死之間明悟至理。

慕驚年對於這位風聞極差的大內首宦觀感不差,即便在知道了曹波平曾虐殺了無數衝撞朝廷的江湖莽夫之後,慕驚年也無甚波動,相反,對於這個半個師傅慕驚年心中保有一份不小的尊敬,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管曹波平是否是奉旨行事,慕驚年都過念他這份好。

除卻李崇光之外,荀家小姐,長公主李唯歸,監察司中人也都知道這個俊美少年閉口十五年居然能夠開口說話,王虎頭憨憨笑著道喜,憨厚得一點看不出來那時他悍然拔刀救人的強悍身手;荀夏禾最為雀躍,還趁著慕驚年語速緩慢,口齒稍顯不清,狠狠地逗弄了一番,讓慕驚年屬實無語;長公主李唯歸則最為冷淡,她隻說了一句:那日後誦詩閱文想必方便許多。慕驚年呆立當場。

慕驚年雙手做環抱狀緩緩畫圓,呼吸吐納間暗合天地往生循環之理,陰陽相濟取長生,點點真氣順著慕驚年呼吸之間被納入丹田,之後再無音訊。

慕驚年感受真氣入體之後便石沉大海,不由得鬱悶,按理說能夠開辟丹田容納真氣算是離黃境最為顯著的特征,可真氣入體後除了精力充沛,體魄愈發強健之外毫無作用,這一點接連幾天皆是如此,曹波平許竹等人一番查看之後也無法解釋,讓原本興奮不已的慕驚年有點失望。

不過這樣也好,能夠開口說話更能吐納真氣對於慕驚年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慕驚年也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不奢求能一步登天,愚公移山總有搬完的那天,慕驚年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畢竟諸多江湖人年近四十還未能踏足一品,慕驚年相較而言已經是天縱之才了。

小檀幾上放著兩封書信,一封是王爺殿下告誡他未央宴期近,讓他早做準備,到時少不了人找由頭羞辱於他,大隋風化開放,但對於他們眼中茹毛飲血毫無教化的蠻人可謂半點好感也欠奉,信上還說王京澤親筆信至王府,措辭懇切,企盼慕驚年見諒。

慕驚年皺眉搖了搖頭,對於中原人的惡感,蠻族千年之前就已習以為常,隻不過此時慕驚年獨身於異國他鄉,到未央宴時不可不防。

第二封信上字跡工整清秀,乃是狀元郎顧靖梁之書送到武昌王府被李崇光順帶送來,信中言辭平平,但字句之間宛如至交好友促膝長談,信後更直言他顧靖梁絕非歧視外族之輩,對於慕驚年的救命之恩他一定會銘刻在心,切不敢忘。

其實這封信早就送到王府,隻不過李崇光一時將其拋之腦後,顧靖梁也找不到慕驚年究竟身處何方,所以這封信遲來許久。

慕驚年咧開嘴,中原要是多一些顧靖梁這樣的人該多好,大隋連八國遺民都能接納,更何況早已苟延殘喘的蠻族?

慕驚年起身伸了個懶腰,佩了把監察司庫藏的長刀,這把長刀早年間被監察司中人擊殺主人後便一直收藏於武庫中,刀身三尺二,通體黢黑,寒芒滲人,出鞘隱隱有鏘然聲長吟,刀名挽雷。這把刀還時陶洞橋差人贈與他的,一同送來的還有一塊造型奇特的腰牌,直言慕驚年可帶刀上街以做防身。慕驚年對於這把古樸長刀愛不釋手,剛拿到手便悍然拔刀在青田湖畔耍了數十遍王虎頭教與他的滾刀術,慕驚年揮舞間寒光四射,破風聲不絕於耳,宛如有風雷相隨,刀名挽雷,名副其實!

慕驚年佩刀出門,荀夏禾對於那日酒樓意外深感內疚想帶慕驚年去遊湖泛舟以示歉意,慕驚年連連搖頭惹來佳人幽怨白眼,慕驚年無奈之下隻好答應帶她去龍鼓街上那家鋪子,嚐嚐那碗乳白醇香的龍骨湯,慕驚年也是靜極思動,連日裏靜坐修武加之在青田湖潛遊鍛煉體魄,慕驚年心裏緊緊繃著的一根弦也該鬆一鬆,過猶不及的道理慕驚年還是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