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勞入逸易,由逸入勞難!
B君是個人人公認的優秀青年,不但學識豐富,而且衝勁十足。
從學校畢業後,他試著創業,但不到半年便結束了,後來經朋友介紹,到一具有公家色彩的單位做事。
這個單位待遇不錯,事情也少,根本沒有壓力,才經曆過創業失敗痛苦的B君,第一次領略到日子的快意。不過短短3個月,同學見到他,都說他變“富態”了……
一晃眼,3年過去了,5年過去了,15年過去了,同學見到B君,都驚訝地說B君“變了”,變得溫吞、頹廢、暮氣沉沉,年輕時的那種鮮活、銳氣全都消失不見了。
“真的變了嗎?”
B君不敢相信,照著鏡子,他不相信他“變了”。
B君的改變或許是因緣湊巧。因為他剛剛碰到創業失敗的痛苦,信心大受打擊,或許也已身心俱疲,碰到待遇好工作少無壓力的單位,心中巨石放下,壓力驟除,當然要好好“休養生息”一番。如此一日過一日,不知不覺自己就被這安逸的環境改變了。
如果B君沒有創業失敗這個前因,是不是就會有“變”的結果呢?這是個無法驗證的問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環境會使人改變!
基本上,人與環境的關係是相對的,也是相生的。在“相對”的階段中,人改變環境,讓環境來順應人,或人被環境改造,人則來順應環境。一旦渡過“相對”的階段,人與環境便會進入“相生”的階段,彼此“和平共處”。但這種“相生”是好是壞則因環境、因人而異。
以嚴苛的環境來說,“生於憂患”,為了生存,絕大多數人都會激起鬥誌,以期改變環境,自己的性格也會因此而呈現堅毅、強韌的特質。但也有人改變環境不成(或根本無意改變),反而成為環境下的弱者,並呈現消極、軟弱、悲觀、自卑、自憐等負麵的性格特質,久而久之,這種性格特質就會定型而難以改變。
事實上,嚴苛的環境比較能使人保持清醒及自覺,反而是安逸的環境對人的影響較大,而這也正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人是好逸惡勞的,這個說法相信沒有人反對,因為這是人性中很重要的一個特質,所以人每天孜孜屹屹,為的就是要追求一個安逸的環境,而年輕人找工作,也總把“錢多事少離家近”當成首要考慮。但安逸的環境卻很容易腐蝕一個人的鬥誌,麻痹一個人的自覺,癱瘓一個人的自省能力。當然也有人的警覺性特高,很快就脫離那個環境,但絕大多數人都會陷入這樣的機製中——“滿意”這安逸的環境,即使有些許的“矛盾”,也會被環境“招降”,最後與環境合而為一,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於是一個暮氣沉沉的環境,就會造就一個暮氣沉沉的人,一個頹廢溫吞的環境,就會造就一個頹廢溫吞的人,這也是和環境由“相對”(被環境改造)而“相生”的結果!這種由“相對”到“相生”的過程,因為人類“好逸惡勞”的特質,所以是“無聲無息”的,令人無所抗拒的,而且是不自覺的!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中有一位被關了半輩子的老人拒絕出獄,因為他在獄中數十年,早已和環境由“相對”而“相生”,成為獄中環境的一部分,熟悉獄中的生活法則,適應得很好;他怕出獄麵對新的環境,反而無法適應。果然他出獄沒多久就自殺了、雖是一部電影,但所描述的也是有人性根據的。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也好,B君的例子也好,都說明了環境力量的強大——一鬆懈,“我”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