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之間若應對失著,“功臣”也會變“罪臣”。
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不到三個月,就被周亞夫平定了。吳楚平後,周亞夫仍為太尉,不久就升為丞相。
漢景帝曾欲更易太子,卻因周亞夫的強諫而作罷,於是君臣間的關係開始疏遠。後來有五個匈奴的諸侯王降漢,景帝為表彰他們,並借以勸誘其他的匈奴王,便封此五人為侯。周亞夫強力反對而不得,遂稱病辭官。
有一回,漢景帝在禁中舉行宴會,召周亞夫同來。賜食時,卻給了周亞夫一大塊沒切開的肉,又不為他準備筷子。周亞夫暗生悶氣,徑自向左右服侍之人索取筷子。
景帝見狀笑問說:
“這樣的款待你不滿意嗎?”
周亞夫按捺心中的憤憤不平,連忙免冠謝罪,過不久就借故離席而去。
漢景帝望著周亞夫氣衝衝離去的模樣,想起年幼的太子,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語說:
“如此快挾而功高者,實非少主之臣啊……”
後來周亞夫的兒子為父親找了幾位工匠,造了五百具殉葬用的甲盾,但他對工匠很苛刻,又不給工錢,工匠們便將此事上告朝廷。
漢景帝使人責問周亞夫,周亞夫卻始終閉口不答,景帝因而大怒,罵說:
“要殺你難道還要等你辯解過嗎?”
便將周亞夫交付廷尉審治。廷尉問周亞夫說:
“君侯想要造反嗎?”
周亞夫回答:
“那五百付甲盾乃殉葬之用,哪裏是要造反呢?”
廷尉卻說:
“君侯不在地上造反,那必定是要在地下造反了!”
酷吏蠻橫無理,侵逼日甚,周亞夫有冤難伸,有口難辯,最後不堪淩辱,絕食五日,嘔血死於獄中。
不管周亞夫的立場如何,在君臣之道上,他犯了幾個錯誤:
一、強諫漢景帝廢立太子。站在人臣的立場,遇到皇帝有不合宜的想法或決定,理當提出諫言;有時皇上會從善如流,但有時也會堅持己見。任何人都愛麵子,更何況是握有絕對權力的皇帝,因此若覺皇上的決定確實不宜,也不該強諫,好像皇帝非聽你不可一樣。周亞夫平七國之亂,多少膨脹了自己,景帝礙於情麵,勉強接受周亞夫的強諫,心裏卻不舒服。這也就難怪後來景帝封五匈奴王為諸侯,景帝不理會周亞夫的反對。站在景帝的立場,什麼事都聽你周亞夫的,那我景帝算什麼呢?更何況你周亞夫的看法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
二、景帝賜給周亞夫一塊沒切開的肉,擺明了是要捉弄羞辱周亞夫,是要挫他的傲氣。周亞夫不高興,還自己去要筷子,也擺明了不理景帝的捉弄羞辱。這是一種不臣的舉止,景帝看在眼裏,當然不舒服!
三、景帝問周亞夫不付工錢的事,周亞夫閉口不答,這也是一種不服、心裏有怨的表示。站在景帝的立場,你不回答,難道要我求你嗎?如果還要好臉色求你,我皇帝的尊嚴、權威何在?他當然心裏不舒服!
有些人立了大功,便會不自覺地自我膨脹,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不但敢否決上位者的意見,也敢不接受上位者的處罰,更敢和上位者賭氣、耍脾氣!就算你是人才,你的看法也百分之百的正確,但一兩次態度上的錯誤就會讓你的一切化為烏有!這是人性的現實,也是人之常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