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可以知著,從小動作可以看出人情的變化。
楚元王劉交是漢高祖劉邦的小弟,好讀書,多才藝,年輕時曾與穆生、白生、申公為友,一起拜師學習詩經。
當劉邦起兵抗秦時,劉交就開始跟隨這個三哥,一路破關中、入巴蜀、定三秦、誅項羽,以至於最後劉邦即位,劉交經常陪侍在劉邦左右,一直是他的心腹助手。
漢朝建立後,楚王韓信圖謀不軌,被廢去王號,貶為淮陰侯。高祖鑒於南方民風輕剿,就封幼弟劉交為楚王,強化淮泅的控製,以為漢室宗藩。
已經南麵稱王的劉交不忘故舊之誼,把穆生、白生和申公三位老同學都找了來,授予他們中大夫的官位。二十多年後劉交過世,他的兒子劉郢客繼承王位;四年之後劉郢客過世,楚王之位傳給了劉郢客之子——劉戊。這個時候穆生等三人都依然健在,稱得上是三朝元老了。
當初楚元王劉交聘請三位老友時對他們極盡禮遇。他知道三人中穆生不善飲酒,因此每逢朝會或宴飲,就特地準備一壺甜酒,專門給穆生飲用。這個習慣在劉郢客接掌父親王位後仍然奉行不輟。可是等到劉戊繼位為楚王,他初期還偶爾記得為穆生準備甜酒,久而久之,就根本忘了這回事。
穆生見楚王不再為他準備甜酒了,自言自語感慨說:
“是退隱的時候了!甜酒不設,王之意怠,若猶眷戀不去,總有一日我會被鐵鏈纏著脖子,牽到市場上處死!”
從此便稱病不朝,閉門謝客。
白生和申公認為老同學因甜酒的事耿耿於懷,一起批評穆生說:
“你怎麼不念先王之德呢?今王失一區區小禮,你就稱病在家,這又是何必呢?”
穆生說:“一旦發現事物變化的初期微兆,並能推算出其中蘊藏的吉凶禍福,就該立刻見機而作,決定行止。想當初先王帶念故舊同門之情,禮遇我等三人,這是道義還存在的緣故;今王怠慢失節,不加禮敬,足見道義已蕩然無存了。與忘道之人長久相處,怎麼可能不遭禍患呢?我豈是因為你們所謂的區區小禮而稱病不朝?”不久就以生病為由,辭官而去。
楚王劉戊日益淫暴,屢犯不諱,後來更與吳國通謀,準備起兵反抗朝廷。白生和申公多次勸諫楚王,無奈忠言逆耳,最後二人反而遭到楚王誅殺。
劉戊不再為穆為準備甜酒其實也是人情之常,因為他的祖父劉交和穆生們的交情是那個世代的事,這種交情,劉交的兒子劉郢客或許還能了解,但到了孫子輩,就算知道祖父他們那一段,也沒有什麼感覺了,所以就慢慢忘了為穆生準備甜酒。
劉戊不對嗎?不,劉的反應是正常的,換成別人,很多也會這樣。
這種人之常情並沒有特別的居心,但它代表了一個意義———“甜酒不設,王之意怠”,劉戊不再敬重穆生他們了!或是說,穆生他們在劉心中已不具分量了!如果劉戊仍然敬重穆生他們,或穆生他們仍有不可忽視的價值,那麼劉戊就不會忘記準備甜酒了!
穆生算是個通曉人情的人,他知道,既然不再敬重,就隨時有可能遭禍殃,因此不如盡快走為上策。
穆生的說法是不是可說明,人任何微小的動作,都隱含著某種人際上的意義呢?
或許可這麼說,獨立的動作或許沒什麼特別的意義,但有連貫性的動作的變化,確實是一個心意的反射,把它們合並起來看,就不難解讀其中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