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子的弟子中有兩個最為著名,這兩個弟子將他的學說發揚光大,更令他們自己在中華史冊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們便是蘇秦和張儀。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軍隊共同抗秦,何等榮耀,何等顯赫。而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輕易就拆散六國合縱,使秦國得以逐個擊破,為秦國立下不朽的功勞。
當然,大多數人可能一生都不會有蘇秦、張儀那樣的機會,但這並不是說就不需要口才了。任何人的生活中都處處體現著口才的價值,與人交際當然要讓人聽著你的話舒服,同時又能彰顯自己的機智或誠實。
有這樣一則故事,印證了口才的作用。古代有個賣鍋的人,為了證明自己的鍋好,每次賣鍋時必定要將鍋擲到地上,並且使其完好無損,以證明鍋的質量很好。
然而有一天,這個賣鍋的人運氣很不好,他將鍋往地上擲時,鍋一觸地就破了。但這個賣鍋人一點也沒有驚慌,他馬上對買鍋的人說:“看,像這樣的鍋,我是絕不會賣給你的。”說著又拿起另一個鍋使勁摔在地上,鍋毫無破損,賣鍋的人說:“這樣的才是我要賣給你的。”買鍋的人當然很高興地把鍋買了去,臨走時還誇他誠實,買鍋就要買他的。如此一來,這個賣鍋人不但成功地應付了“砸鍋”的突發事件,擺脫了尷尬局麵,而且還表明了他的誠實和機智,並順利地做成了生意。這便是說話的藝術,口才的價值。
不但要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而且要能將橫的說成豎的,壞的說成好的。隻要於你有用,隻要利於你達成目的,便是你要說的東西。還要讓人相信,讓人覺得有理。
蘇秦合縱,當了六國的丞相;而張儀連橫,助秦國統一了天下,憑的都僅僅是一張嘴。因為這張嘴上跳動的是藝術,講出的是才能,如若掌握了說話這門藝術,自然就能走遍天下而無往不利了。
嗅覺靈敏,見風轉舵
在厚黑術的運用過程中,靈敏的嗅覺是必不可少的。若沒有靈敏的嗅覺,無論是在官場、商場還是交際場中,無論你的臉皮有多厚,心眼有多黑,都找不準方向。萬一一不小心站錯了隊,那結局肯定是好不了。所以,凡善用厚黑術的人都必有一個靈敏的“鼻子”,嗅覺發達,善於做“牆頭草”,哪麵有勢力,就投靠哪麵,哪方有前途,就跟著哪方。今天還稱兄道弟,共謀前程,明天一旦你失勢,就給你告密,並做得理所當然,問心無愧。
臭名昭著的袁世凱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敗類,但此人兩麵三刀,陽奉陰違,嗅覺靈敏,見風轉舵之快無人能及,很有資格在厚黑大廟中位居一席。
袁世凱曾任駐朝鮮通商大臣,1895年起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因為當時中國維新救國運動風行,光緒也表現出勵精圖治的一麵,主張支持維新運動。袁世凱看到了這一點,覺得如果支持維新派肯定能獲得不少好處,於是他在1896年加入了康有為等組織的“強學會”,與維新誌士們一起慷慨激昂,致力救國,並迷惑了這班書生氣十足的維新人士,光緒帝對他也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1897年,袁世凱任直隸按察使。為了尋求支持變法的軍事力量,光緒皇帝於9月16日在玉瀾堂接見了他。光緒帝先問袁世凱:“新政是不是符合當前的社會潮流?”袁世凱說得天花亂墜,揚言非新政不能救國。
光緒心裏高興,又問他:“要是讓你統率軍隊,你會對朕忠心耿耿嗎?”他馬上磕頭發誓道:“臣當竭力報答皇上厚恩,一息尚存,必思報效。”光緒帝聽了非常高興,決定對他予以重任,第二天就降旨升袁世凱為侍郎後補,專門讓他辦練兵的事務,試圖以此拉攏袁世凱保護變法。
袁世凱也終於達到了他掌握軍隊的真正目的。在這個動亂的時代,軍隊無疑是實力的最有力象征。有了軍隊,袁世凱在政治上的分量又重了很多。
1897年9月18日晚,譚嗣同冒著生命危險,悄悄到法華寺袁世凱的住處,坦率地告訴袁世凱自己來訪的目的,動員他殺掉榮祿,包圍頤和園,迫使慈禧等人支持維新變法,救國救民於水火。譚嗣同還對袁世凱說,如果袁世凱是背信棄義之徒,就請他到頤和園去告發自己,謀取榮華富貴。袁世凱當場慷慨激昂地表示:“我和你都受到皇上的非常之遇,救護之責,並不是一個人的事!”還拍著胸脯吹牛皮:“誅榮祿如殺一狗耳!”9月20日,袁世凱離京請訓時,光緒再次召見他,除勉勵袁世凱好好訓練新兵外,還諄諄囑咐,要他好好保護新政,並賜密詔一道,才珍重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