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麵對秦王,該剛強時不退縮,連秦王都被他視死如歸的氣節所震懾,隻能屈從擊缶;而在國家利益麵前,麵對同殿大將的羞辱,他又似柔似弱,不正麵衝突,終於將剛正的廉頗打動,折服在他的麵前。正是因為他這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剛柔並濟的處世方法讓他終成一代名相,載入史冊。
假癡不癲,深藏不露
厚黑大師李宗吾曾說:“神而明者,厚而無形,黑而無色,至厚至黑,而常若不厚不黑,此誠詣之至精也。”
深藏不露當然是最高明的厚黑之術,這既可避免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又可以不引起別人的關注,方便自己在行事時得心應手。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談到有所不為,可能很多人會想到“老莊”的道家思想。其所謂的無為而治,就是指什麼都不做反而能大治天下,大有作為。不可否認,“老莊”思想是有很深的哲學意義的。其中也隱含著“有所不為而有所為”的大智慧。但在平常人的生活中,根本無法做到老子的這樣處世態度,不能“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
通常人們所談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其目的還是有所為。而哪些該“為”,哪些不該“為”呢?著名的80/20法則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真諦。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偶然間注意到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的不平衡性。他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的財富流向了小部分人,被小部分人占有。而且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具有可預測性。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由此就可以預測到,10%的人所擁有的財富為65%,5%的人所享有的財富為50%。
於是帕累托提出了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原理。
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隻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隻要控製重要的少數,即能控製全局。這個法則使人們從複雜而煩瑣的事情當中解脫出來。
告訴人們不要去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把全部精力放到重要的事情上來,才能真正做好能使我們成功的事情,而不是在煩瑣中庸碌一生。鬆下電器總裁鬆下幸之助的勇於放棄、有所不為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1957年,鬆下幸之助毅然放棄了已經投資15億日元、研究長達5年之久的大型計算機項目。消息傳開後,日本上下都為之震驚。因為鬆下公司目前研製出的兩台樣機十分先進,預計再過不久就可以進行市場推廣和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了。鬆下幸之助為什麼要放棄這項即將成功的研究呢?這樣不僅已經投資的15億日元付之東流了,就是這單單5年的研究時間也白白浪費了。
鬆下幸之助放棄計算機研究計劃源於幾周前美國大通銀行的副總裁到鬆下公司的一次訪問,兩人在談話中不知不覺地把話題轉到了電子計算機上。
當大通銀行副總裁聽到日本目前包括鬆下公司在內共有7家公司生產電子計算機時,不禁嚇了一跳。他說:
“在我們銀行貸款的客戶當中,電子計算機製造廠差不多都經營得很不順利。雖然大多數公司因為有別的部門賺錢還不至於令公司垮掉,但電子計算機部門幾乎都發生了赤字,而且虧損嚴重。就以美國來講,除了IBM 公司以外,幾乎所有公司對計算機項目都在減縮之中,而現在日本一共竟有七家計算機公司,這恐怕太多了一點吧。”大通銀行副總裁走了以後,鬆下幸之助經過仔細地考慮和衡量,最後做出的決定是:從大型電子計算機研發生產項目上撤退。
因為鬆下公司的大型計算機項目在接下來的科研、生產以及市場推廣方麵還需要投入近300億日元,如果現在放棄雖然會損失15億,但是這個決定會避免300億的損失。
從計算機行業撤出以後,鬆下幸之助更加專注於電器和通訊事業的發展。由於資金與精力的集中,鬆下公司在接下來的幾年裏進入了快速發展軌道。專注使鬆下電器逐步成長為當今世界的電器王國。
鬆下幸之助的果敢決斷令人看到了“有所不為”的魄力和最後“終有所為”的結果。“有所不為”可以讓企業輕裝上陣,更加理性地進行盈利模式的選擇、項目選擇以及製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