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跟著厚黑學辦事(2)(1 / 3)

在這件事中,雙方成敗的關鍵在於邑宰。捕快有了邑宰,敲詐定能成功,邑宰隻能是有苦難言,任人宰割。

但如果沒有邑宰,捕快就失去了敲詐的把柄。所以小妾自始至終都在為邑宰溜掉創造機會,這是她的高明之處。

她對捕快的搶劫和調戲采取屈從、縱容與迎合的態度,就是要解除他們的戒備之心,使他們誤以為她有把柄在他們之手,完全是隻任人宰割的羔羊,從而助長了捕快輕敵氣焰和行為。她主動把錢拿出來,使他們為利而爭,放鬆了對邑宰的看管,使邑宰有機可逃。邑宰一走,小妾便有了主動權,於是反客為主,將一幫捕快告上衙門。

可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隻要低調屈從,就有反客為主的可能。

柔中帶剛,剛中帶柔

所謂太剛易折,滴水穿石,講的就是剛與柔之間的辯證哲學。我國自古就對剛柔之間的關係深有研究。老子曾說:“最柔弱的東西,往往能擠進最堅硬的東西之中,因為無形的力量能夠存在於有形的事物之中。”道家的另一位著名人物列子也曾說:“常勝的方法有,不常勝的方法也有,常勝的方法是柔弱,不常勝的方法是剛強。”

這強調的無非是柔能勝剛的道理。柔與剛之間也並非完全對立的關係,所謂柔多積則剛,弱多積則強。講的就是在剛與柔之間相互對應、相互轉換的關係。所以,處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剛柔相濟,彼此互依。

人生在世,飽經滄桑,當然不能至剛不柔,也不能至柔不剛,而應該當柔則柔,當剛則剛。單柔無法立威,單剛不能成事,最好的就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並濟,相得益彰。

戰國時期的趙國上卿藺相如就是一個剛中有柔、柔中帶剛的典型人物。公元前229年,當時最強大的秦國昭襄王邀請趙國惠文王到澠池相會。雙方喝酒談話本沒有什麼,可昭襄王仗著國強兵盛,羞辱性地讓惠文王給他彈琴助興,惠文王無奈之下隻好彈奏了一曲。

一曲終了,秦昭襄王拍掌大笑,並故意大聲命令手下的史官記錄下來這件事,就說:某年某月某日,秦趙兩國大王在澠池相會飲酒,趙王為秦王彈琴一曲以助酒興。趙惠文王聽了之後又羞又氣,臉色通紅卻無話可說。

當時就在趙惠文王身邊的藺相如見大王受了如此大的恥辱,便有心扳回麵子。於是他心生一計,將桌子上裝菜的瓦罐拿在手裏,走到秦昭襄王麵前說:“我聽說大王對秦聲很有研究,我特地給您拿來了瓦器,請大王也打奏一曲,讓我們也欣賞一下如何?”秦昭襄王大怒,不肯。

藺相如又請求了他一次,秦昭襄王依然不肯。藺相如把瓦罐高舉過頭,凜然發威地說道:“現在我離大王你隻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的話,我拚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

秦國侍衛想要上前救駕,卻被藺相如一聲大吼嚇得不敢上前,因為再怎麼樣,他們也不可能比藺相如快。

秦昭襄王被情勢所迫,不甘願地在瓦罐上敲了幾下。於是藺相如讓隨行的趙國史官把事情記錄下來,並念道:

某年某月某日,秦趙兩國大王澠池相會飲酒,秦王為趙王擊缶以助酒興。

在澠池會上,藺相如幫趙惠文王保住了麵子,趙惠文王覺得藺相如在秦王麵前剛烈不懼,是個奇才,於是更加重用他,升他做了上卿,比為趙國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的大將廉頗的職位還高。廉頗認為藺相如隻是個靠嘴吃飯的家夥,今天的高位全是向趙惠文王獻媚得來的,自然很看不起他。

於是,就公開宣稱一定找機會羞辱藺相如一番。藺相如聽說後,不但沒有找廉頗麻煩,還真像怕了廉頗似的到處躲著他。藺相如的手下都很不理解,以為藺相如懦弱無能。有一天,藺相如的幾個手下實在忍不住了,就對藺相如說:“我們千裏迢迢,拋家舍業地投奔到你藺相如門下,是因為覺得你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跟著你能幹出一番事業,卻沒想到,如今你官是越做越大,膽子卻是越來越小,見了廉頗,你連麵都不敢跟他見。我們都跟著你覺得丟人,所以,我們決定要離開你。”

藺相如聽完說道:“你說廉將軍和秦王比,誰更厲害?”手下不解地道:“那還用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

藺相如說:“我連秦王都不怕,你說我會害怕廉將軍嗎?我之所以忍讓廉將軍,因為正是有了我和廉將軍在,秦國才不敢侵犯我們趙國啊,我們必須把國家的安危放在首位,然後再考慮個人得失,明白嗎?”藺相如的這一番話傳到了廉頗耳朵裏,於是就引出了廉頗將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

Tip:收藏+分享改變人生的厚黑策略(教你成功叢書15本),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